"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塑造【字数:9802】

2024-11-02 10: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音乐剧《悲惨世界》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词作者阿兰·鲍伯利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极具艺术价值。本文根据书中主要人物冉阿让的人物塑造研究出发,分析了法国大革命时代背景下冉阿让这一人物形象特征,并剖析了次要人物对冉阿让人物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此同时还研究了唱段风格对冉阿让人物塑造的具体体现,均有对冉阿让个人变化的深层次缘由作以探究,而针对音乐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次要人物的关系分析是本文探究的重要角度之一。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悲惨世界》时代背景下的冉阿让2
(一)冉阿让的命运简述2
(二)冉阿让所处社会背景分析2
(三)冉阿让“心路历程”及人物形象剖析2
1、从良民向“恶魔”演变 2
2、从“恶魔”转为天使 2
二、唱段风格对冉阿让人物塑造的体现3
(一)开幕曲《look down》-激昂 3
(二)冉阿让独唱《what have I done》-忏悔4
(三)冉阿让独唱《who I am》-内心挣扎4
(四)冉阿让独唱《bring him home》-解脱4
三、次要人物对冉阿让人物性格的塑造5
(一)善良的救赎5
(二)正义的偏激6
(三)社会的底层6
(四)革命的牺牲 7
致谢7
参考文献8 论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塑造
引言
现在,诸多学者都在以音乐剧作品的剖析和研究为目标,而音乐剧《悲惨世界》是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因此他们在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研究方面有着巨大贡献。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以及音乐剧中作品的音乐特征与唱段处理方法进行论证分析,并对音乐剧中冉阿让人物的塑造与次要人物的关系这方面的分析有所体现,因此本文从此角度对25周年纪念版《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塑造作以必要的研究。
一、《悲惨世界》时代背景下的冉阿让
(一)冉阿让的命运简述
冉阿让因偷了面包而入狱,后逃狱被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加刑,在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打开了当地最受尊敬的主教大门[1]。冉阿让受到主教感化,决定以马德兰为名重新生活,后在主教帮助下离开监狱。十年后的他成为一名市长,在一次交通事件中,为了拯救老人生命,被警察沙威发现他是多年前的假释犯,冉阿让承诺病危的芳汀照顾她女儿,而沙威去医院逮捕时,他已离开[2]。几年后,冉阿让带着芳汀女儿珂赛特归来,珂赛特偶遇马里尤斯后,彼此互生喜欢,但冉阿让不得不带女儿珂赛特逃离法国。战争爆发,冉阿让寻找马里尤斯时碰到沙威,沙威此时的情况很是危急,但他放弃了杀死沙威的机会。冉阿让救了马里尤斯,才不致同起义者被杀。沙威沉浸在自己的正义与现实中,最后忍受不了自己多年来的错误理念,最终选择自杀。后来冉阿让向马里尤斯公布了自己真实身份,并决定等他们婚礼后再离开。德纳第夫妻在婚礼上说出珂赛特父亲冉阿让是囚犯的事实,并以证据指控。马里尤斯知晓一切后与珂赛特一同去看冉阿让,冉阿让告诉珂赛特她的真实身世后,就离开了人世。
(二)冉阿让所处社会背景分析
时值法国正遭受封建阶级和资本主义阶级双重变革,群众生活困苦不堪,而封建阶级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于是,群众发动了一系列革命,以抵抗封建主义统治者。但随着掌权者的不断更替,致使社会动荡不安。年轻的革命者深深地意识到平等与共和的意义,他们不怕牺牲,将革命坚持到底,冉阿让是时代悲剧的反照,也是革命者的助力。1832年的革命,正是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的诞生背景[3]。
人物冉阿让正处于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面临着生活窘迫,社会动乱,法律不健全的现实境遇,以及自由与理想的冲突等精神状况,之后的一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聚焦的集中点,伴随着大革命的枪声,欧洲各国君王以及贵族均面临土崩瓦解的结局,在这种动乱以及旧意识形态苟延残喘的局面下,表面上高呼的人人平等,并未在现实中得以体现。社会中的贫富和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物质匮乏,很多百姓流离失所,饥不果腹,而政府功能又近乎失效,人们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潮的鼓动下,产生了躁动不安、急于求成,立即改变现实的思想,不再十分关乎人心本质的内容。大革命成为了时代主旋律,社会经济发展也相对迟缓,处于新旧交替的状态,冉阿让这一人物的出现无疑是动荡激烈的社会状态以及于时代悲剧的产物。
(三)冉阿让“心路历程”
1、从良民向“恶魔”演变
冉阿让因父母不幸离世,由姐姐抚养成人,他本身具有善良淳朴的性格本质。而其姐夫的去世,令这个原本贫穷之家雪上加霜,冉阿让为了赚钱养活弟弟妹妹不停的打工。后来冉阿因丢了工作,无法再赚钱养弟弟妹妹了,见一面包店便起了歹意,破窗而入偷了一小块面包,但幸运并未垂青于他,他被捕入狱,开始长达五年之久的牢狱生活,期间他倍感委屈逃狱四次,换来刑期十九年。
漫长的牢狱生活,让原本质朴善良的冉阿让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此,他有了抱负社会的想法。出狱后, 冉阿让因罪犯身份屡遭鄙视,酬劳只能拿到别人的一半;他的悲惨远不止如此,旅店落脚无人接待,钻狗窝又被狗咬出来,无处可去,只好睡在公园的长椅上。冉阿让内心的仇恨和对上层阶级的痛恨更与日俱增,报复社会的仇恨心理亦愈发强烈。从一小块面包入狱,到十九年的牢狱生活,令冉阿让感知了炼狱般痛苦,他罪恶性格的一面也由此形成。正如雨果愤怒地写道:“执法的不人道, 就是它特别能使人经过一种慢性的迫害, 逐渐变为走兽, 有时还化为豺狼虎豹。”十九年的牢狱生涯和刑罚没有将他改造成好人, 则将他逼向方面,成为“恶魔”。[4]
2、从“恶魔”转为天使
冉阿让来到卞福汝主教家后, 受到主教热情款待,但他未因被友好招待而消去仇恨,后偷走了主教家重要银器具。出门后被警察逮到,他撒谎欺骗,后被押返主教家,而主教非但未怪罪,还帮他说话,并言称还有一套银烛台要送他。警员走后, 主教对冉阿让说:“记得,我的兄弟,今天的事是个警惕,要善加利用这个银器,做个善良的好人,祈求圣者与你同行,并以其滔滔热血帮助你修行,你的躯体早已被我带离黑暗,你的灵魂,也已让我托与上帝。”
冉阿让的内心有所触动,他被主教的行为震惊,但他的仇恨依然在,离开主教家,抢了一个小男孩的硬币,小男孩惊恐的神情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行,自己已经成了小孩都惧怕的人,于是开始了忏悔和反省。他的良知告诉他,自己已经犯了很多错,要重新生活弃恶从善[5]。冉阿让之所以可以放下仇恨,是因为主教的仁慈感化了他,同时也包括小男孩的纯粹和天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