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字数:1074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雨果及其人道主义思想1
(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1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2
二、《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4
(一)米里哀主教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4
(二)冉阿让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5
(三)沙威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5
三、《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价值与现实意义6
(一)进步价值6
(二)现实意义7
结语7
致谢8
参考文献9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引言
雨果及其人道主义思想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是十九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法国的现实,为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的十九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而雨果几乎历经了十九世纪大半个时代,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文学创作,都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
(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道主义”,泛指一切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及权利的思潮和理论。包括作为教育制度的人道主义、资产主义的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人道主义分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和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出现于十四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早期的思想体系,其代表人物有:但丁、达芬奇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针对中世纪的神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世界观,提倡“人权”否定“神权”,主张尊重人的价值,不仅如此还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后在启蒙运动中演变为具体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将发展人的天性放在第一位,主张建立人类“理性”的王国,这一思想起到了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它的理论基础即世界观、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所以不能科学地说明历史,而它所要求建立的“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王国。
在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即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具有根本的不同,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
雨果的作品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或许会有人认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过于唯心,过于理想化,但戏剧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作为一部成功的作品,旨在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推动思想、社会的发展。就像雨果确信的那样,仁爱是提高个人道德、医治社会疾苦的最好药方,这种思想贯穿雨果创作的始终。他对仁爱的阐述,从宗教、人性出发,最终回归到社会、人生。[1]他深信:“一切受难者,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照耀下,均将得救。”“怜悯可以使一粒石子发出光辉,在爱的指引下,魔鬼终将重归天使的行列。”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维克多•雨果一生坎坷,生活在十九世纪动荡的法国,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将军为共和主义者,母亲是一位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属保王主义即保守主义,家庭中存在的观念的不同使雨果前段人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少年的雨果在中学时代就展露出对文学深厚的兴趣,起初受到母亲的影响,选择为杂志《文学保守派》创作诗歌,后因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极度的赞赏,并深刻地受到诺蒂埃的影响,因此雨果的创作风格逐渐转向浪漫主义。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雨果,在经历两个政权交替、各种阶层较量、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中,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也看到了他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遭受的痛苦。正是因为深刻地理解底层人民的辛酸,雨果的心底萌发了人道主义思想,而雨果也正是通过创作作品来传播这种思想。从雨果的三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
雨果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从作品《巴黎圣母院》中表现出来的,这部作品作于1831年,正值雨果三十岁那年,而这部小说也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的法国在三十年代前,在两个政权经历了激烈的争斗后,资本主义政权推翻了波旁王朝政权,人民也因此受到迫害。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人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因此,法国爆发了著名的“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王朝。一年后问世的《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就创作了关于宗教封建的故事。雨果描写了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罗德为了得到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达斯不择手段,让面貌丑陋的养子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善良的卡西莫多因为敬重克罗德副主教而选择帮他,但劫持失败了,卡西莫多因绑架受到了鞭挞之刑。但副主教不但不为所动,还萌生了得不到女孩就要摧毁她的想法,他在刺伤菲比斯后嫁祸给了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被定以死刑后,勇敢的卡西莫多劫了法场救下了她,并藏于巴黎圣母院内。而克罗德副主教发现后找到了她,让她在屈服和绞刑架中做选择,爱斯梅拉达坚决地选择了拒绝他,最终当卡西莫多知道了克罗德副主教的真面目赶到塔顶的时候,爱斯梅拉达已被绞死。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总是认为主教乃至宗教应是神的化身,正义的化身,但在这部作品中,雨果描写了一个道貌岸然、心肠歹毒的主教,不仅如此,情节中副主教在爱斯梅拉达被嫁祸并处以死刑而卡西莫多将她劫走后,法庭受到了教会的挑动扬言一定要捉拿少女;乞丐们在听说后都决定冲进巴黎圣母院杀死卡西莫多救出爱斯梅拉达;国王得知暴动后,为了巩固王位下令“把平民杀尽,把巫女绞死”。最终巴黎圣母院前横尸遍野、血流成河。雨果描写了这样的场面,将十九世纪的法国的宗教封建的现实摆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无论是通过亲身的体验还是脑海中的想象,都能意识到一味的相信和支持宗教封建思想是错误的,卡西莫多虽然面貌丑陋,但他心中的善良勇敢、明辨是非、尊重他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才应受到所有人的推崇。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