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罗马剧英雄人物的悲剧成因探析【字数:1453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人性欲望喷发的决定性因素1(一)经历所致的性格缺陷2
1.不切实际的“舍生取义”2
2.爱欲至上的“自我放逐”2
3.高傲孤僻的“自命不凡”3
(二)格格不入的英雄形象3
1.超前的文明意识3
2.领先的启蒙思想4
二、关联性情节的推动因素5
(一)错综复杂的命运安排5
1.悲剧发展的不可抗性5
2.因果轮回的不可逆性6
(二)相关人物的相互影响6
1.“过分占有”的爱情6
2.“强硬固执”的母爱7
3.“自私贪婪”的民众反应8
三、社会时代背景的催化性因素9
(一)独裁和共和的制衡对垒9
(二)统一和分裂的瞬息万变10
结语10
致谢11参考文献11
莎士比亚罗马剧英雄人物的悲剧成因探析
引言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罗马剧的时间跨度历经后期共和国到早期帝国(约公元前267年——公元前27年),以这样动荡混乱的时代为背景,莎士比亚的三部罗马剧《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英雄人物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课题围绕剧中的主要三位英雄人物:勃鲁托斯、安东尼、科利奥兰纳斯(卡厄斯马歇斯)的悲剧命运展开,通过人物分析、背景分析,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比较归纳探析其悲剧成因。
一、人性欲望喷发的决定性因素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罗马时期是较早的人性欲望觉醒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意识逐渐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形成。当时代的先驱者在引领群众向前发展时,他的自我意识和性格特征被无限放大,群众会因英雄人物的意识形态满足自身利益而拥戴,也会因其触犯或损害自身利益而驱逐。所以,当英雄人物的性格或欲望不符合人民赋予他的期待时,悲剧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一)经历所致的性格缺陷
1.不切实际的“舍生取义”
《裘力斯凯撒》中,普遍认为最具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是——勃鲁托斯。他像是身处在象牙塔里不沾世俗的圣洁代表,在他的心里正直和大义至上。开始凯撒凯旋时,他并不认为凯撒的一次次胜利象征着独裁和垄断,也不认为自己的功劳和地位需要和凯撒相比较。所以在凯歇斯以勃鲁托斯个人利益有损为由头,妄想挑起勃鲁托斯反击凯撒,并提出:“把勃鲁托斯和凯撒写在一起,您的名字也并不比他难看。”[1]勃鲁托斯不为所动,他说:“勃鲁托斯宁愿做一个乡野的贱民,不愿在这种将要加到我们身上来的难堪的重压之下自命为罗马的儿子。”[1]
无疑勃鲁托斯拥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凯歇斯的话并不能是他萌发刺杀凯撒的念头,于是有了凯歇斯的第二次怂恿——以凯撒拒绝安东尼三次献冠为由,意指凯撒居功自傲,愚弄百姓,将自己的独裁建立在削弱共和的基础上,使罗马产生被强权统治的境地。最终,勃鲁托斯为了他心中理想的自由罗马而不是出于个人或利己的动机刺杀凯撒, 这是受了崇高的道德精神的感召, 就像列夫舍斯托夫认为的:“勃鲁托斯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信念, 怀着甘愿自我牺牲的动机而这样做的。”[2]
在刺杀凯撒之后,勃鲁托斯不顾众元老反对,决意在广场发表演讲承认刺杀凯撒,放过凯撒手下的大将安东尼并准许他在自己演讲之后向众人缅怀并厚葬凯撒。这一个过分自信、不切实际的正直举动也正是最终将勃鲁托斯推向悲剧的决定因素。安东尼利用民众的舆论导向,将勃鲁托斯的行为指控成:因凯撒的统治威胁到贵族利益,所以打着惩罚凯撒野心的幌子杀死了一心为民的领袖。激起群愤,致使勃鲁托斯被群众驱逐出境,兵败腓立比自刎而死。
勃鲁托斯拥有架空的理想主义,虽然他并非懦弱、胆小,并且在面对杀死凯撒的事实直言不讳。王洁卿曾在对勃鲁托斯的理想主义分析文章中指出:“在复杂诡谲的现实中, 勃鲁托斯缺乏现实主义的思想, 不能清醒地估计形势, 相信只凭借理想和坚持原则的正直就能改变现实,明显是虚妄的, 所以最终只能走向毁灭。 ”[3]当他以高尚正直的优质的品格走向悲剧时,悲剧的同情性和怜悯性得以突出。
2.爱欲至上的“自我放逐”
紧接着《裘力斯凯撒》落幕之后,莎士比亚以凯撒去世,勃鲁托斯兵败,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三足鼎立的分裂时局为背景,创作《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人物一出场就是安东尼在埃及与女王克里奥佩特拉整日醉生梦死、不理国事的场景,迅速建立安东尼战后沉沦、自我放逐的形象,为之后安东尼徘徊于爱欲与理性之间而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做铺垫。故事分为三次转折,每一次的转折驶向悲剧都是安东尼在个人情感和家国利益上选择爱情而导致的结果。
第一次,罗马受庞贝叛乱,海盗入侵,安东尼不理政事终日与克里奥佩特拉厮混;第二次,安东尼选择回到罗马为国效力并娶屋大维之妹屋大维娅为妻巩固政权,却在战息后迫不及待返回埃及;第三次,庞贝被杀,安东尼与屋大维两虎对峙,在最终的海上对战中,战败后安东尼十分不理智地跟随埃及女王逃跑,最终悔恨自刎。
在《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剧中,除了安东尼自身的英雄主义悲剧之外,他的性格被赋予了人性欲望的贪念。其实,在戏剧一开始有直接表达安东尼对爱欲的追求和试图抵抗, 他曾自言自语:
“我必须掐断这副坚强的埃及镣铐, 否则我将在沉迷中丧失自己。”但也许他早就清楚束缚他的对爱情的沉沦与向往,于是,他换了一口气,又说“我必须割断情丝, 离开这个迷人的女王”。
学者程雪猛认为:安东尼内心深处的挣扎体现了爱情欲望与权力欲望的矛盾。[4]人性的罪恶欲望最终让他放弃抵抗,走向了覆灭。这使得英雄主义悲剧色彩上填上了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安东尼作为英雄人物,让人为之惋惜的并不是壮士断腕般的悲壮,而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凄惨,这是他和其他英雄人物悲剧的不同之处,也正是因为爱欲的沉沦、贪念的放逐,使安东尼走向悲剧之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