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地方小戏丁丁腔的艺术特色的研究【字数:9416】

2024-11-02 10: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徐州的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仅存于徐州利国镇的“丁丁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丁丁腔”,史称“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地方戏曲种类。本文主要对地方小戏“丁丁腔”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首先追溯了“丁丁腔”的历史,分析总结了与艺术形式关联的“丁丁腔”的人文、社会价值;围绕主题“丁丁腔”的艺术特色对其唱腔、人物塑造、舞美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对“丁丁腔”的艺术状况以及特色中不足提出了针对性思考。期望社会和更多专家关注类似徐州地方小戏“丁丁腔”的生存状况。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徐州“丁丁腔”的历史背景及其人文、社会价值2
(一)、“丁丁腔”的历史起源2
(二)、丁丁腔的人文、社会价值3
1.人文价值3
2.社会价值3
徐州“丁丁腔”艺术特色的分析3
、板腔体独具特色的“老转少”唱腔4
(二)、“丁丁腔”因陋就简的舞美4
(三)、“丁丁腔”的带“脚垫子”的舞台动作和人物塑造5
走出窘境的徐州“丁丁腔”其艺术特色带来的思考6
(一)、走出窘境的徐州“丁丁腔”6
(二)、“丁丁腔”艺术特色带来的思考7
结语8
参考文献9
徐州地方小戏“丁丁腔”的艺术特色的研究
引言
一、徐州“丁丁腔”的历史背景及人文、社会价值
(一)“丁丁腔”的历史起源
徐州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素有“五省通衢”的美称,处于南北交界的重要位置。在古代,徐州担任着陆路交通的枢纽,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徐州的西部地区更是有着京杭大运河这一贯穿全国的水上交通线,湖光山色,刚柔并济,自然风光兼有北方之豁然大气和南方的钟灵毓秀,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极为昌盛。而“丁丁腔”就诞生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在“丁丁腔”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明末清初已经有了雏形。明末清初,在大运河、微山湖一带村庄,会经常会出现从南京到京城漕运粮食的货船,而这些船上的人,为了取乐,为了提升生活的情调,哼唱一些小调。这些人也是“丁丁腔”的鼻祖,再后来,当地的农民也通过学习,也掌握了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丁丁腔”的唱法,并结合当地的艺术特点,久而久之孕育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丁丁腔”的雏形。另外,在利国镇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说“丁丁腔”起源于洪武二年,但是这种说法缺少石料佐证,当地人也无法确定这种说法。对于“丁丁腔”的起源,唯一有记载的文献就是民国初年杜子平先生在《春草茸茸》里的描写:“悠扬婉转数丁丁,十八九腔七十二哼”展现了“丁丁腔”的哼唱方式多样的特点,“泊孕明清漕运日,彭城利国亮童声。”提到了“丁丁腔”的特点,也从多个角度详细明确了其发展趋势。“丁丁腔”的出现时明清时期,地点是彭城利国镇。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丁丁腔”的起源时间和地点。[1]
“丁丁腔”诞生初期,演唱的内容大多为祈求丰收、祈福等等,正因如此,当时的人们也将其称为“太平歌”。“丁丁腔”早期的表演形式是“一生一旦”的表演形式,所以又被称为“对子戏”、“两人戏”,之后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同时也能够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演员们在演出“丁丁腔”的时候会把带有铜铃的花伞拿在手中。舞动时花伞上的铜铃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久而久之便正式更名为“丁丁腔”。由于戏曲是在封建文化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所形成的,又容纳包含了其他很多的艺术形式,所以戏曲的起点很高,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光绪年间为“丁丁腔”的发展可谓是到达了顶峰,较有名气的传统曲目有:《降香》《下山》《十八相送》等等。清朝后期,由于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艺人大多都背井离乡,流浪在外地,“丁丁腔”一度沦落到无法正常进行演出的境地。因此,在中国没有解放的以这一期间,“丁丁腔”几乎失传。直到全国解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再一次将沉默已久的“丁丁腔”,利国镇乡建立了业余的“丁丁腔”表演剧团,当地的艺人也重新编演了一些宣传改革、法律和抗美援朝的新剧目。但
因为解放前“丁丁腔”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所以“丁丁腔”在现在的发展过程当中,艺人数量远远不够,收徒、表演困难。直到1960年4月,徐州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师生深入利国,并联合扬天印、扬天云、丁子健等艺人集体创作了《花香万家》,作为“丁丁腔”剧目,在江苏省首届大学生汇演当中夺得了冠军。不久后,中央电台向全国播放了《花香万家》的实况录音,“丁丁腔”才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徐州市文化部门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丁丁腔”成立了“徐剧班”,但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不得己将其解散。从此“丁丁腔”再无人问津。现在也只有极少数老艺术家会唱,但这几位老人也只能简单的唱其中的若干唱段,没有一人能够还原当时的表演。
丁丁腔的人文、社会价值
1.人文价值
2008年6月,徐州“丁丁腔”正式被徐州市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足以说明其珍贵的人文价值。作为地方小戏,“丁丁腔”的文化是当地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简洁的剧情,粗犷的表演,不成体系的唱腔,都是社会的真实反映。“丁丁腔”是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客观的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例如经典剧目《十八相送》中梁山伯、祝英台的对话,即切合生活实际,又充满趣味性,引起观众阵阵笑声。当地的农民劳作了一天,在这时得到了放松,一天的疲惫也烟消云散。
同时,“丁丁腔”独特的唱腔也成为民间小戏的优秀案例。徐州“丁丁腔”在初期吸收容纳各个地区小戏的特点,造就了独具一格的唱腔特色。曲式结构也不受固定模式所限,通常以口头语言和表现内容来定,唱起来朗朗上口,毫无晦涩之感。唱词中常以ong、ai、a等音为韵脚,并加入“吆呀”等衬词,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作为一种艺术,“丁丁腔”能够在舞台上让表演者自如的展示,并且能够把地方的特色予以表达,给人以更多的启迪,也能够把地方的文化传播更好。
2.社会价值
当然,人们看戏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或者其他义正词严的理由,就是为了满足娱乐需求。而艺人演戏多半也有点自娱娱人的意味。实际上,民间小戏的创作,就是围绕老百姓宣泄情绪和满足娱乐情趣而进行的。彩调轻松幽默和诙谐刺激的“感性文化”,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睿智,让民众得到娱乐,让情绪得到宣泄。因此,“丁丁腔”对当地人民有着娱乐宣泄的价值。
“丁丁腔”有聚众观看的作用。人们通过观赏“丁丁腔”的演出,聚集在一起,分享“丁丁腔”带来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他们彼此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增进了解,从而使得关系更为融洽。同时,观看“丁丁腔”使人们从封闭的家庭空间中走出来,接受外界信息,实现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在共同的欣赏行为中,在情绪共鸣中,建立起熟悉感、信任感和丝丝相连的羁绊,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凝聚力量,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sl/byzy/60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