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趣缘群体群际冲突的动机研究以周杰伦粉丝打榜事件为例【字数:1376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关于网络趣缘群体互动行为的研究综述2
(一)互动规范2
(二)互动模式2
(三)互动与认同2
(四)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3
1.半结构式访谈法3
2.文献研究法4
(三)理论基础4
三、冲突事件梳理及动机分析4
(一)网络群体冲突事件的源起4
(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构建——“流量派”和“实力派”之分5
(三)群际冲突的动机——内群偏好6
1.质疑与关注——开始6
2.挫折与攻击——发展6
(四)群际冲突的动机——外群歧视7
1.竞争与攻击——进一步发展7
2.竞争与对垒——高潮7
3.唏嘘与反思——结束9
四、结语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访谈对象信息统计11
网络趣缘群体群际冲突的动机研究
——以“周杰伦粉丝打榜”事件为例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互动,进一步在网络这一特殊场域中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联系,以网络为依托的虚拟社区得以蓬勃发展。其中,网络趣缘群体因趣结缘,是近年较为常见的一种网络虚拟社区下的群体形式。网络趣缘群体以互联网这一特殊介质为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其群体的特征、群内与群际互动行为、群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体内聚力与社会认同等很有可能对身处其中个体产生影响。
2019年7月,在微博平台上“周杰伦粉丝打榜”事件炒得沸沸扬扬,该事件中“杰迷(周杰伦粉丝)”、“ikun(蔡徐坤粉丝)”在“杰迷”为自己的偶像周杰伦争取微博超话排行榜第一名这一过程中展开了竞争。作为典型的网络趣缘群体,它们之间的互动行为及动因值得探究。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聚焦“周杰伦粉丝打榜”事件,探讨该事件中主要的参与群体是哪些?在事件不同发展阶段发生了什么样的具体的群际冲突?群际冲突的动机是什么?
一、关于网络趣缘群体互动行为的研究综述
网络趣缘群体互动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对此类行为的规范、模式和认同都进行了研究,认为不论是群内互动还是群际互动都与成员身份认同有密切的联系,且存在一定的规范,并伴随着竞争与合作,同时,这种网络社区关系存在向线下溢出的现象。
(一)互动规范
学者研究发现,网络趣缘群体的互动行为存在一定规范。具体而言,王国华、熊挺、钟声扬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8个样本贴吧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贴吧的群内和群际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网络趣缘群体内部,存在着虚拟熟人关系、规范条例以及隐性的层级分化现象。关系的维系主要依靠因共同价值认同而产生、由匿名发言形式保护着的信任;规范条例主要是指由国家网络规范以及成员间共识所构成的吧规。而在群际间,既存在着某种“准”同盟,又存在相互之间的斗争。[1]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网络趣缘群体内部还是群际之间,都存在着这种虚拟关系资本向线下溢出的现象。
(二)互动模式
学者以网络趣缘群体的互动模式为着眼点展开了研究。耿飞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基于对豆瓣某音乐兴趣小组的调查结果,他认为豆瓣的兴趣小组功能为网络趣缘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媒介,该音乐类网络趣缘群体常常开展线下活动,因此,该群体的互动模式结合了网际互动与线下人际互动,大大增加了群内成员的互动频率和互动深度,并且这种互动关系对群体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群内成员的自主选择权还是很受保护的,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只参加线上活动或只参加线下活动或积极参与两方的活动。[2]
王峥将大学生网络趣缘群体的社会互动模式归纳为三种,即“朋友圈型”模式、“资源库型”模式、“经纪人型”模式。他认为社会互动内容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导向,伴随情感沟通;社会互动形式以交换为主,伴随合作、竞争及冲突。[3]若是进行互动的成员都能遵守规则、自发性的进行交换或互相援助,则通常是一场愉快的合作;相应的,如果互动中的资源较为稀少,不足以完成分配,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不够牢固,则通常会产生竞争性质的互动行为;最后,成员之间的默契度不高,资源占有难以达到平衡,且互动方的互动方式含有敌意,这种互动则是一场冲突性质的互动行为。同时,他也认为该群体的互动会产生具有其特定意涵的互动文化。第一,大学生网络趣缘群体具有强大的符号“生产力”和群体规范;第二,大学生在网络趣缘群体中形成了身份认同,对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接纳并且认可,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群体成员,最终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认同来完成。
(三)互动与认同
除此之外,吕品通过对同人女群体的网络田野调查以及个案深访,在自我认同的理论指导下,她通过对“同人女”为代表的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发现同人女群体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趣缘群体,该群体成员以休闲活动——耽美为核心对相关的创作和消费进行互动和群体活动。活动的动力是其在进行活动过程中可获得的自我满足感以及不同程度上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甚至自我重塑的机会。文章还探讨了“同人女”群体在个体自我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在她看来,群体的存在为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具体的场景,成员们在群内互动过程中完成自我认同;同时,网络趣缘群体还迎合了纯粹关系的兴起,满足同人女们对现代友情的需求。[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06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