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急婚还是恐婚未婚青年婚恋焦虑的个案研究【字数:16461】

2024-11-02 14:4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研究以高校硕士和博士生为例,对未婚青年的婚恋焦虑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12名典型样本的研究并基于代际互动和两性就婚恋焦虑的比较,研究者认为当前未婚青年婚恋焦虑具有阶段性、持续性、渐进性、抗争性和妥协性等特征;家庭环境、性别差异、感情经历与感情期待等因素是未婚青年婚恋焦虑的主要成因。厘清未婚青年婚恋焦虑的来源到底是“急婚”还是“恐婚”,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并消除不必要的焦虑,能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
目录
序号
名 称
数量
备 注
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表
1
2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
3
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1
4
毕业论文(设计)正本
1
5
1
6
1
7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和综合评定成绩表
1
8
检测报告
1
2020年6月10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2
(一)概念的界定2
(二)文献回顾2
1.为何“急婚”2
(1)婚姻市场的压力2
(2)社会规范年龄2
2.为何“恐婚”2
(1)社会规范的反作用力2
(2)婚姻成本的上涨2
(3)婚姻质量的担忧3
3.婚恋焦虑的比较研究3
(1)婚恋焦虑的代际比较3
(2)婚恋焦虑的性别比较3
二、研究设计3
(一)研究方法与访谈对象概况3
(二)理论框架及研究思路图4
三、四类婚恋的故事5
(一)顺理成章的婚恋5
(二)边走边看的婚恋5
(三)纠结畏缩的婚恋6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四)逃避搁置的婚恋7
四、婚恋焦虑的特征与成因8
(一)婚恋焦虑的特征8
1.阶段性8
2.持续性8
3.渐进性8
4.抗争性8
5.妥协性9
(二)婚恋焦虑的成因分析9
1.家庭环境9
2.性别差异10
3.感情经历与感情期待10
五、结论与反思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急婚”还是“恐婚”:
未婚青年婚恋焦虑的个案研究
引言
近年来,关于青年婚恋的关注及讨论络绎不绝,并呈现出矛盾的态势。一方面,线上的“网络相亲”与线下的“相亲盛宴”并驾齐驱,以创始于上海的全国万人相亲大会为例,早在2012年其参与人数就已突破十万。[1]115另一方面,青年春节不愿返乡,原因在于不想陷入“是否恋爱”、“何时结婚”的追问之中,彩虹合唱团的一曲《春节自救手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无疑,当前的年轻人处于前所未有的婚恋焦虑之中,甚至连尚在大学校园读书的青年也不同程度的陷入其中,在某知名网站的搜索可知与“婚恋焦虑”相关的记录就多达一千四百多万条。那么,当前的婚恋焦虑的实质是怎样的呢?到底是“急婚”还是“恐婚”?造成婚恋焦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研究以高校硕士和博士生为例,对未婚青年的婚恋焦虑展开实证研究,并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婚恋焦虑,是指人们在婚恋问题上表现出的焦急、忧虑情绪。[1]114“急婚”意为着急恋爱与结婚[2]2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对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表示出担忧。“恐婚”主要是指未婚青年对进入婚姻具有较大的压力,导致其心理承受困难,并生成厌烦、焦虑、恐惧等情绪,同时未婚青年会对他人的干预主动或被动地做出反应,具体表现为不想谈恋爱、害怕相亲、恐惧结婚等。[2]21
(二)文献回顾
本研究首先对当代未婚青年婚恋焦虑的研究成果展开回顾,通过对不同主体婚恋焦虑的比较,婚姻市场的压力、社会规范年龄等因素是“急婚”情绪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规范的反作用力、婚姻成本的上涨、对婚姻质量的担忧是“恐婚”情绪的主要原因。
1、为何“急婚”?
(1)婚姻市场的压力
实证研究表明,婚姻市场的压力集中体现为性别差异与城乡差异。有学者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中国20102050年婚姻挤压中的性别结构,其发现性别结构因素的作用正逐渐增强,且男性过剩是其主要原因。[3]朱冬亮认为与普通女性相比,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女性由于自身的整体素质较高,使其择偶标准也相对较高,对婚姻、情感及事业的要求也更高,而这些都与男性的择偶标准发生了错位,导致其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使焦虑与日俱增。[4]
(2)社会规范年龄
一般而言,男性的初婚年龄会略高于女性,在法律上表现为男性法定结婚年龄略大于女性,这也造成了一类错误的价值观:“男人越老越成熟,女人越老越难嫁”。虽然都是未婚青年,但“急婚”的程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未婚女青年的焦急程度要强于未婚男青年。贾志科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大多高学历未婚青年会因为受教育时间增长的影响而推迟结婚年龄,因而更倾向于晚婚的结论。[5]79唐利平认为当今的“剩女”给众多未婚女青年制造了恐慌情绪,各种污名化的“标签”令其担忧沦为“剩女”而遭人非议。[6]2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该群体的“急婚”情绪。
2、为何“恐婚”?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0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