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如东县环境治理政策执行的策略选择【字数:27218】

2024-11-02 14:4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但是我国的整体生态环境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本文认为,环境政策执行的过程会受到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干扰,其中地方经济效益,以及中央权威领导下的政治因素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而本文研究的针对化工企业和养殖户的不同环境政策就是这两种政策执行逻辑的典型代表。但由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权威和地方自主性的平衡出现了偏差就会导致环境治理的效果发生变化,甚至失效,例如监管缺失、政策执行时效短、盲目执行损害人民基本权益等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环境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完善对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及以人民为主的外部监督机制,偏差行为才可得到有效矫正,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才会得到增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
1.国外研究综述2
2.国内研究综述4
3.研究述评5
(三)研究思路5
(四)研究方法5
二、化工产业环保政策执行6
(一)化工产业环保政策执行依据6
1.政策背景6
2.化工产业发展情况6
3.政策执行资源7
(二)化工产业环保政策执行过程及存在的问题7
1.化工产业发展初期7
2.化工差呢快速发展阶段9
(三)社会影响10
1.化工企业对政府失去信心10
2.公众对政府期待上升10
三、养殖业环保政策执行11养殖业环保政策执行依据11
1.政策背景11
2.养殖产业发展情况11
3.政策执行资源11
(二)养殖业环保政策执行过程及存在的问题12
1.第一轮治理:区域分类处理12
2.第二轮治理:“一刀切”政策13
3.第三轮治理:保护养殖企业13
(三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社会影响14
1.养殖户合理养殖权利受损14
2.养殖户再就业受阻14
3.养殖户集体抗争14
四、地方政府有效发挥地方自主性执行环境政策的建议15
(一)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15
(二)完善对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15
(三)引导公众参与发挥其外部监督的作用16
五、小结16
致谢18
参考文献18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环境治理政策执行的策略选择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环境问题一直是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由于之前1978年纳入《宪法》的环境法案不健全,加上地方政府奉行“以GDP论英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理念,环境保护法案并没有得到贯彻实施。[1]因此,2013年11月,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的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显示出了中央政府对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然而,在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的前提下,我国也仅仅在2018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评估结果中以50.74分,位列第120位[2],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较落后的位置。这说明,在已有的政策标准下,解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有效执行之间的脱节问题是处理当下环境问题的关键。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和江苏省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时,也存在由于地方自主性的影响和地方政策执行资源的限制,导致制定污染治理计划不科学、执行力度不足、执行方式简单化、执行结果偏离预期的现象。如东县政府对当地化工企业污染和养殖户养殖排污问题采取了以地方经济利益为指导思想和以地方政府政绩实现为指导思想的两种不同的治理策略,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各级地方政府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和利益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作为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主体,它推进环保政策的意愿和能力会对最终环境问题治理的成效造成直接影响。本次研究将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对江苏省如东县环保局、县开发区相关工作人员、相关污染化工企业、污染养殖户以及周边居民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掌握如东县政府政策执行的依据、方式以及执行的效果,分析影响政府政策执行策略选择的各种要素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平衡中央权威及实施地方自主性的可能路径,以期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更加重视对普通民众,例如受污染影响居民、养殖户的关注,将以人为本真正纳入政策执行的考虑因素当中,并且逐渐加强对自身监察职责的监督约束,使政策真正得到有效的落实,实现中央政府期望达到的政策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1)政策执行研究模式
国外政策执行研究模式主要分为“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两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主要关注的是,一个新的政府政策是如何付诸实施的,政策执行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自上而下”模式的一种研究取向是对如何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合理建议。Hogwood和Gunn提出了确保政策有效执行的几个条件,包括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对政策执行的制约较小,执行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充足,政策制定是科学的,政策的可操作性强等。[3]“自上而下”模式的另一研究取向,是探究政策性质对执行效果的影响。Hargrove认为,由于不同政策的目标群体不同,不同政策和人们的利害关系也不同,人们对政策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因此,政策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以此来研究不同的政策类型对政策执行的影响。[4]
上述学者在政策执行研究中,都承认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研究,必须要将政策类型、政策执行主题内外环境、政策目标等纳入考量范围。但“自上而下”模式也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首先,“自上而下”模式隐含着对政策制订与政策执行的二分法。然而,政策与政策执行是无法分割的,Barrett和Fudge强调需要“将执行过程看作为一个政策、行动的连续统一体,在这一统一体中,那些寻求将政策付诸实施的人和那些采取行动需要依靠的人之间的互动和谈判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进行着。”[5]其次,“自上而下”模式是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理想预设,对政策执行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但这一研究模式只提出了“高层应该采用更严厉的控制措施,来应对公共部门绩效不高的问题”这一种解决方法。[6]
运用“自下而上”模式的研究则只强调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强调政策执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对政策执行并没有理想的预设。Elmore首先提出了这一研究模式,并提出通过“后向的规划方法”来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进行分析。他将“后向的规划”界定为“从政策所要解决的个人和组织的选择,到与那些选择密切关联的规则、程序和结构,到用以影响那些事项的政策工具,以及可行的政策目标的‘后向的推论’。”[7]Michael Hill也极力支持这一研究方法。他认为,研究政策执行“必须要努力去发现那些寻求将政策付诸实施的个人和组织之间、政策行动需要依靠的那些个人和组织之间,以及由于政策变迁,利益受到影响的个人或者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动力,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有关的主体和机构自身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挖掘出谁在影响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在影响和为什么影响的问题。”[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0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