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研究以l村为例【字数:18813】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问题的提出2
二、研究综述2
(一)国外研究概况2
(二)国内研究概况3
(三)文献述评4
三、研究设计5(一)概念界定5(二)研究方法5
四、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6
(一)L村的基本概况6
(二)L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6
五、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7
(一)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具体需求7
(二)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需求产生的原因9
(三)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差异10
六、需求导向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的反思12
七、小结与展望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研究
——以L村为例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而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依托。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维系基层社会稳定的柔性途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整个社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是公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每个社会公民提供免费的知识信息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因此,面对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不断契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夯实乡村治理的文化支撑,丰富乡村治理的文明内涵。
然而,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过程中公共文化空间缺失、李代桃僵、设施单一等问题层出不穷,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正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因此准确掌握农村居民的需求成为农村文化工作的中心,如何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空间需求更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现有的研究中也鲜少有对公共文化空间需求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将具体分析L村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了解社区实践的现状,掌握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情况并分析需求产生的具体原因,思考现实与需求之间的差异。
二、研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公共性”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最重要的特征,来源于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在她看来,“不同于劳动和工作这种为谋求生存而展开的活动,社会行动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属于‘公共领域’”。[1]
基于“公共领域”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描述公共文化空间时指出,“在现代城市文化语境下,博物馆、广场、教堂、剧院等公共场所不仅是物理空间或场所,而且是包含着‘公共利益’‘共同享有’等方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新定义现代城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内涵”。[2]20世纪70年代,西方人文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公共领域的空间转向和文化转向方面的研究。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外有关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展开的研究。西方农村文化空间可大致分为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和半公共空间,社会环境一般是由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组成,具有不同层度的公共性。[3]玛莎等人在研究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时发现,公共文化空间有逐渐转变成私人空间的趋势,其公共性程度大大降低。[4]在空间公共性程度降低的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被取代,曼泰发现社会冲突、社会矛盾会不断产生,因此公共聚集场所的重要性得以凸显。[5]
二是围绕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相关内容展开的研究。在日本,相关学者研究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整合与变迁,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应该主要起引导作用而并非全盘干预。[6]菲利普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人口、土地是无法分割的,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它在岁月变迁中不断演变。也有一些美国研究者认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应该重视规划与设计,积极整合乡村资源;同时在政策方面给予空间建设一定的支持,它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政府部门,还需要社会其他力量的共同推动。[7]77
三是围绕公共文化空间的影响展开的研究。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的主体是每位居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使得他们能够在这里进行日常交流、开展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等,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维奇等人在研究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特点时发现,农村居民虽然与城市居民相比活跃程度较低,但是公园等公共空间仍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益处。[8]琼斯和海莉在研究宗教和乡村空间时指出,虽然以教堂为主的农村文化空间很受当地居民欢迎,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原因发展仍然很艰难。[9]
(二)国内研究概况
1.有关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类型划分的研究
关于公共文化空间的类型划分,不同学者有自己的划分方式。曹海林根据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型构动力来源的不同,将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划分为有行政力量介入的行政嵌入型公共文化空间和由无行政介入村落自发形成的村庄内生型公共文化空间两种类型。[10]张琳在研究于家边村的时候,按照乡村文化需求的内容将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林荫下为代表的日常生活文化空间,第二是以历史文化活动、红白喜事、赶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事空间,第三是以戏曲、歌舞、文学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展演空间。[11]马永强在研究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时从当下农村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分布情况入手,将其分为传统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兴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各种传统节日和民间祭祀活动、庙会、婚丧嫁娶的场合;后者指电影院、篮球场、乡镇医院、学校等。[12]
2.有关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变迁的研究
“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不同时期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其精神内核与变迁逻辑反映了乡村社会政治、经济的时代特征。”[13]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大致将我国农村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共文化空间的政治化时期(19491977),第二阶段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时期(19782011)、第三阶段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化发展时期(2012至今)。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0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