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养老何以可能基于s村的调查分析【字数:14134】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互助养老相关文献回顾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2
二、研究设计 4
(一)概念界定 4
(二)理论基础 4
(三)研究方法 5
三、案例概况 5
(一)S村背景简介 5
(二)S村互助养老状况 5
四、农村互助养老何以可能 6
(一)农村经济欠发达条件下老年人的理性选择 6
(二)基层政府的推进和支持 7
(三)乡村秩序下的整合 7
(四)农村互助文化和互助精神的传承 8
五、小结与思考 9
(一)小结 9
(二)思考与不足 9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农村互助养老何以可能
——基于徐州市S村的调查分析
引言
我国农村老龄化十分严峻的形势不容忽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9930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5.92%,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研究数据中,这一比例已达到18.47%,农村老年人口总量接近1.12亿,目前农村老年人口还在不断的增长中。
在农村,由于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子女大量外出务工涌入其他城市,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状态,大量的农村空巢老人难以自养,家庭养老的农村养老形式正在面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临土崩瓦解的尴尬局面,现代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伴随经济生活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个体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养老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农村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养老社会化产业发展缓慢,这给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存在着双重缺失,这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在此背景下,为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农村基层群众探索出农村“互助养老”的养老新模式,通过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挖掘农村潜在资源,切实解决农村迫切的养老问题,丰富了农村养老的新思路。
如今,依靠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与管理,农村互助养老形成了各具特色且符合实际的互助养老发展经验。自2008年河北肥乡县基层农民群众创立第一个农村幸福院起,各地纷纷效仿,广饶馨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当地农村留守老人开展“互助社”、甘肃华池县在乡村成立了村级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山东淄博大芦湖街道设立互助“幸福院”美国社会福利学者赖比指出,社会福利的出现与发展必然是“回应了某种社会、文化、政治与经济环境,且被此环境所模塑”。[1]农村互助养老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具体福利措施,它是受周围现实环境影响应运而生的客观产物,是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符合当前农村社会背景的一种新型养老思路。农村互助养老究竟为何能在农村实施开展,为什么能够实现?为了探究农村互助养老何以可能,研究农村互助养老产生的根源,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存在提供解释,笔者展开研究。
一、互助养老相关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Kahn提出“互助养老”。国外较早出现互助养老是由其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爆发了“滞胀”危机,为了缓解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包括随着老龄化社会加深,社会保障体系养老负担增加的问题,各国政府开始推广互助互惠形式的养老社区理念,并对互助养老进行了理论指导。
Stewart等医疗护理同辈支持理论的支持者们认为,护士与科学家通过概念的完善、措施的制定和干预研究为社会支持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2]该理论指出,老年人在生病护理康复治疗时,同辈支持对于其康复、日常照料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同辈支持作为构建社会关系和提供照护服务的重要概念日益得到重视。[3]Seyfang等学者支持的社区货币系统理论主要是以金钱货币为媒介,[4]将经济学知识中的储蓄理念引入社区社会服务当中,希望通过社区的虚拟货币交流来促进社区的养老服务,推行提供居民互助服务的社区互助计划,以便更好对服务进行评价、管理和监督。社区货币系统理论为后来发展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形式提供了理论指导。
国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了互助养老的实践。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国家有着更为广泛的自治精神、社区参与精神,这使得美国等国家的互助养老有了蓬勃发展的土壤与资源。Scharlach和Graham认为美国的“村庄”运动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自我支持、自我治理”的会员制互助养老形式,[5]为了保证互助资金来源,互助会员要缴纳会费,同时社会也可以进行捐赠。Ohmer指出会员是资金及管理与志愿的人力资源通过对会员需求的有组织的回应,有利于形成集体感、责任感,从而更好促进村庄互助资本的聚拢,完成“村庄”的可持续发展。[6]Durrett认为对于独立居住的老年人来说,[7]无论生活多么富裕,随着社交关系的减少,老年人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孤独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在朋友和家人离开的情况下。为此,政府建立了高级住房,高级住房围绕老年人自己组织的定制社区而设计,以适应他们对健康、长寿以及生活质量的实际需求。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农村互助养老的模式
互助养老按实践方式划分为四种:一是结对互助,老年人自主组成互助小团体完成互助;二是据点互助,以老年人在固定的场所展开互助活动为主要特征;三是时间银行互助,利用志愿服务时间储存的方式兑换成他人为自己养老服务的时间;四是肥乡互助模式,利用村集体资源搭建幸福小院,共同居住、集中管理。[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0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