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研究基于太原h社区随迁老人的案例研究【字数:2025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1.现实意义2
2.理论意义2
二、文献回顾3
(一)围绕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理论研究3
1.人力资本归因理论3
2.社会资本归因理论3
(二)围绕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与问题的研究3
1.测量指标体系的研究3
2.社会融入现状与问题的研究4
3.社会融入对策的研究4
(三)文献评述4
三、研究设计5
(一)核心概念界定5
1.随迁老人5
2.社会融入5
(二)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的选择5
1.探究地点的选取5
2.研究对象的选择6
(三)研究方法6
1.半结构式访谈6
2.非参与式观察6
(三)研究思路6
四、太原市H社区城乡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描述7
(一)居住适应7
(二)行为整合8
(三)文化接纳9
(四)身份认同9
五、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应对方式10
(一)积极融入式的社会融入10
(二)消极回避式的社会融入11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三)随遇而安式的社会融入11
六、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的原因分析11
(一)随迁老人人力资本的差异性11
1.随迁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影响到社区活动的参与11
2.个体受教育水平影响到资讯的接受与理解12
3.个体生活经历影响到社会交往的能力12
(二)社会资本视角下随迁老人熟人关系网络的差异性13
1.随迁老人流入地熟人关系网络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13
2.随迁老人流出地熟人关系网络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13
七、总结与反思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5
乡城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研究
——基于太原市H社区随迁老人的案例研究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开始凸显,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而流动老人的总量已经接近1800万人,占流动人口的7.2%;在流动老人中以照顾晚辈(43%)和家庭团聚与养老(25%)为目的而选择随迁到子女打工所在城市生活的“随迁老人”占比将近70%[1]90。
当前,随迁老人从乡村来到城市后,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方式,部分随迁老人遭遇城市适应困难,人际交往缺失、娱乐活动单调、语言交流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城市归属感弱等问题。随迁老人进入城市后虽然解决了子女抚育后代的问题,但是自身却面临着家庭内部融入和城市环境融入两大困难,该群体进入城市生活后自身的主观体验并不好,乡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引发了随迁老人浓重的乡愁和思念情绪,从而引起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学界对城市随迁老人的研究主要围绕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状况、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概念及测量以及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对策三个方面,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尚存在提升空间,如大部分针对随迁老人的研究多从客体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外在环境,如家庭、社区、社会对该群体的支持作用,而相对缺乏从随迁老人自身的主体视角予以探讨;在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研究的方法上,目前以定量方式去开展的研究众多,而围绕随迁老人的定性研究仍然有限,针对此更为深入的研究有待完善。
本文希望在对随迁老人深入访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状况,归纳其应对方式,并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角度解释该群体遭遇挑战的原因,即本文希望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体现在哪些方面?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方式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差异?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随迁老人在进入城市后,大多在自己子女的家庭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照料子女生活,帮助他们料理日常的一日三餐或是帮助子女照顾孙辈。随迁老人的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帮助子女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杂事,能够使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以及发展前途上来。同时,随迁老人们也在子女家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在帮助子女的同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社会目标。然而,当前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如何顺利的融入当地生活环境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对此,本文希望通过对随迁老人的深入研究,让更多人对随迁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为改善他们的城市生存现状提供可行的有益的建议与对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0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