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育安置下少数民族大学业表现差异研究基于南农新疆籍内高与非内高生的比较分析【字数:11932】
目录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关于内高班的研究.........2
(二)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3
(三)文献述评..............................................................................................4
三、研究设计..................4
(一)概念界定..........................4
(二)数据来源......5
(三)变量与测量..........5
(四)研究假设..........................5
四、结果与分析 .....................6
(一)新疆籍内高与非内高学生学业表现的差异分析......................6
(二)新疆籍内高与非内高学业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6
五、结论与思考..................................8
(一)研究结论..................................................................................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8
(二)研究不足......................................................................................9
致谢.....................................................9
参考文献..... ......9
附录 调查问卷.................................10
不同教育安置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表现差异研究
——基于南农新疆籍内高与非内高生的比较分析
社会学 图尔苏阿依麦麦提
引言
引言
在内地大学的新疆籍少数民族按其生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直到高考前一直就读于新疆疆内,并统一参加新疆的高考而被录取的学生。另一部分是毕业于内高班,参加自己所在省的高考,按照内高独立分数线和招录方式被录取的学生。内高班学生是在我国其它发展较好的城市就读的新疆籍综合能力高的学生。内高班学生能够吸收其他先进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扩展自身视野和学习思维方式,进而提高新疆籍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1]这两种不同教育安置下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内地大学后其学习表现是否会有所差异值得探究。国内目前有关少数民族学业表现方面的实证研究有待充实,而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聚焦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表现,比较两种教育安置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表现差异,期望呈现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业状况以及影响学业表现的因素。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反思社会学现有的理念与方法,也为社会学相关理论提供具体实证经验,并进一步丰富有关少数民族学业表现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内高班的研究
1.生源构成
内高班的招生方式是计划招生。新疆省每年都会制定相关的高中招生计划表,并公开给每一个学生进行参考;对内高班的学生,有专门的录取条例,按照招生计划录取一定量的内高班学生。[1]内地高中班的录取是根据电脑随机排列的顺序随机选择。对最后录取结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络信息方式及时迅速发送给相关学生并公开。对录取的学生,其在省内就读的高中也是随机安排的,但是其高中教育内容和高考均与全国具有一致性。[2]可见,内高班的生源是在新疆内比较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考试之后被随机安排到各个办班学校。
2.办学方式
欧登草娃从内高办班学校类别、办班规模、编班方式等方面对内高班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内高班目前形成的办班方式主要有四种,并且内高班编班方式上存在混班和本地班两种编班方式;选择内地重点和普通高校办内高班,利用合理的编班方式,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使得学生享受更加高水平的教育。[3]从目前内高班的办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个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统一、学校的实际特色不足等。一方面,普通学校在惯性的基础上运作,主要是在当地学生的教学管理下,对学生没有具体的目标。与此同时,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但教育方法也趋同。另一方面,内高班的学生的考核和奖励难以实际的实现,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各高校无法将内高班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同等对待。[4]可见,内高办班学校教学质量好,编班方式合理。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各个办班学校实际状况不同,因此导致办学质量存在差异。
3.管理方式
4.学业表现
(二)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
1.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表现状况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中,大部分关注社会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民族认同等问题,对学习表现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学者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表现问题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
毕凯旋于2006年调查了学生的心声学习适应情况,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并且通过多方面分析指出文化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11]此外,汪庆华和宫凯于2014年调查了高校民族生的学业情况,发现,从整体上来看,少数民族的学生的学业有待进一步加强,并且学习的实际效用上还需要提升;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的上进心主流是积极的,他们对学习有着相对较高的期望,而各种障碍致使其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12]
李晶对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比较吃力,且在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学业表现状况存在差异。比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没有普遍的标准,有些学生汉语熟练程度较低。在公共课学习方面,他们的公共课成绩较差,英语是最难学的科目之一,其次是高数和计算机。在学习动力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一般,属于中等水平。[1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0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