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规模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考察【字数:12806】
目录
摘要 Ⅱ
Abstract Ⅲ
引言 1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1
(一)文献回顾 1
(二)理论框架 2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框架 2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 4
二、数据分析 5
(一)样本与数据 5
(二)变量与模型 6
1.相关变量的界定与选择 6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7
3.调节效应 7
三、实证结果 8
(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描述性分析 8
(二)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计量分析 10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0
2.调节效应分析 11
四、结论与讨论 12
(一)主要结论 12
(二)讨论建议 14
五、研究的局限性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规模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考察
摘 要
为进一步认识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考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使用CGSS2015调查数据,研究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影响,并对迁移规模大小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将迁移中的农民工家庭划分为单身期、筑巢期、满巢期、离巢期和空巢期五种家庭生命周期类型。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民工的家庭化迁移规模影响显著,随着生命周期的推进,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规模呈现出清晰的扩大趋势。满巢期即配偶及子女随迁的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而农民工家庭的总收入及其迁出地区类型对迁移规模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和劳动力数量对迁移规模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子女数量增强了家庭生命周期对迁移规模的正向影响,劳动力数量对家庭生命周期对迁移规模的正向影响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个体迁移,从90年代开始,农民工的家庭化迁移趋势愈发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查报告显示,2008—2014年间,农民工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数量从2860万人增长到3570万人,6年间共增719万人,农民工家庭化转移总量不断增加。
家庭化的人口流动对转移中个体和家庭的城市社会融入造成阻碍,在流动人口的迁移过程中,社会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功能和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因此,讨论当下家庭化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基于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考察,进一步为迁移中的农民工家庭划分生命周期阶段,以此分析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规模以及该结果随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的特征,从家庭化迁移结果角度出发,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回顾
对于家庭迁移问题的研究起源于新经济迁移理论,在Stark、Taylor等代表学者的努力下逐步发展成熟。纵观目前已有的学者对家庭化迁移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文献,以及无论其实证分析是基于微观个体数据还是统计数据,最终的研究内容都离不开“家庭束缚”、“家庭战略”、“家庭效用最大化”等核心概念。就目前所有文献而言,几乎所有对家庭流动的研究都建立在“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框架之上,其中由Davanzo(1972)最早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家庭收入函数,并假定家庭如个人一样,以家庭的终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1]。基于这些核心概念,学者们对家庭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造成的结果进行了诸多探讨。部分学者从迁移的结果角度出发,分析造成家庭做出家庭迁移与不迁移、举家迁移与部分迁移决策的具体原因,调查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户主及配偶双方的就业情况以及家庭的结构特征等。此外,学者们还对家庭化迁移后的家庭关系进行讨论,分析迁移决策对家庭内妻子及子女造成的影响。
在世界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人口迁移必然与国外的人口迁移具有共同点,这些迁移理论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和特殊的土地和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又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故学界对于家庭化迁移的范围与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的结论。现有文献中对家庭化迁移的界定,部分学者并未涉及家庭成员的具体结构,为调查取样增加了难度,如刘宁(2007)给出的家庭式迁移的定义是“在以外出务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中,不是以个体的形式而是以家庭的形式从流出地向流入地移动”[2]。而有些学者对家庭化迁移概念的界定涉及到了具体的家庭成员结构,如周皓(2004)认为在界定“迁移家庭”时,除了关注户主与配偶的迁移,还应关注该家庭中直系亲属的比例 [3]。从已有文献来看,对于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模式研究,学者多从迁移主体与迁移永久性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在分析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过程中的迁移状态演进时,学者们主要是针对迁移或者长期定居意愿等其中的一方面,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同时研究影响迁移和定居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差异的很少。对于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多以微观视角展开讨论,立足迁移者个体特征及家庭禀赋,但也有学者从宏观制度、政策等外部环境角度进行诠释。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0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