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盐城为例【字数:11295】
目录
引言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可以忽略新农村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合理、高质量的高标准农田将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到重大的保障作用,也必将推进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统筹大量资金,出台多项政策,全面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从2012年首次提出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任务以来,经过八年的努力,预计将在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到10亿亩,保障粮食的产量可以达到每年10000亿斤以上,从而稳定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为了增强综合效应,我国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同国家的其他政策联合起来,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采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立足于实地调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特点,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深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为科学合理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和竣工后项目绩效评价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为丰富和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学科提供新的案例,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开创新的视角。
2.实践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通过构建针对江苏省盐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水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盐城市多个项目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水平差异,寻找影响绩效水平的因素和项目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盐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水平的提升途径。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规避和改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影响绩效的不利因素,为盐城市政府部门对以后工作的重点予以更精准的把控和更大的投入,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护耕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
本文将通过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献材料,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的部分项目区进行实地调研,查阅政府部门相关文件报告,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项目建设绩效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分析对象,构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相关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实现量化各项目区具体绩效水平,寻找存在问题,为建设符合要求、高质量的高标准农田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内容
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熵权可拓物元模型,研究江苏省盐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指标构建和方法选择
在归纳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比各评价方法和权重确定方法,选取决策绩效、实施绩效、运营绩效等三个层次,从多方面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测度指标体系,研究方法采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进行绩效评价。
(2)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水平影响因素
通过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分析江苏省盐城市五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找出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水平的因素,寻找突破口,从而为提出对策做准备。
(3)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水平提升路径
在对江苏省盐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水平进行结果分析后,针对存在问题探索提升盐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水平的路径。
3.技术路线图
/
图1 技术路线图
二、文献综述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分析
1.适宜性评价指标
国内现有研究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适宜性指标建设:区域的自然禀赋、项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部分学者也会从生态安全性、政策规划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扩展。其中区域的自然禀赋主要从土壤质量(厚度、质地、有机质含量、污染状况等)和空间形态(连片性、集中程度、平整度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主要从区位通达性和灌溉条件等进行指标构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从社会经济条件、农民满意度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12]
2.适宜性评价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8年提出了一种能够评估土地资源农业利用潜力的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区位法。[3]刘慧敏利用理想点逼近法(TOPSIS法)从耕地的自然属性、项目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区位条件三个方面对丘陵山区的高标准农田提出了适宜性的建设模式。[4]蔡朕等人采用集对分析法(SPA法)对重庆市梁平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选址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1]唐秀美等人采用二维象限法,改善了其他研究中在区域划定时重质量轻适宜性的不足。[2]此外还有学者采用了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模糊优选模型、限制因素组合法等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过程中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5]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评价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6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