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稻虾共作农户农资投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字数:14110】

2024-11-02 14:2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以江苏省3市的377个农户为样本数据,基于农户行为选择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稻虾共作模式下农户农资投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稻虾共作模式下的农资品不合理使用行为较为严重,趋于增加饲料饵料、化肥和农药的农户占比分别为43.77%、30.5%和40.58%。(2)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对增加农资投入品投入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外部环境对增加农资投入品投入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为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外部环境。(3)模式了解程度、是否减少农药施用、过量农资投入是否会污染环境、是否减少化肥施用、农技技术指导及邻里效应均不同程度影响农资投入品投入行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综述回顾2
(一)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2
(二)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2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4
(一)概念界定4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说4
1.农户及其家庭特征 4
2.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 4
3.外部环境4
4.相关性分析5
三、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样本分析7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7
(二)样本分析7
1.农户基本特征7
2.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总体认知8
3.农资投入品投入行为的总体情况8
四、模型设定、实证与结果分析9
(一)模型设定9
(二)实证分析9
1.信度验证9
2.效度验证9
3.模型构建及修正10
(三)路径调整及结果分析11
1.增加路径分析11
2.路径结果分析12
五、结论与启示13
(一)研究结论13
(二)启示和建议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稻虾共作农户农资投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作为全球最重要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产销量与农民温饱问题密不可分。以往单一水稻种植模式使农民对化肥和农药过度依赖,多年连作严重破坏稻田生态系统,接连出现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问题。近年来,稻田种养模式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主推技术之一,在全国得到快速发展。“稻田养鱼/养蟹/养鸭”等模式不断涌现,解决当地稻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问题,不仅稳定产量,而且提升水稻品质。其中,“稻虾共作”模式,通过互促互补,改善稻田周边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化。然而,在农资市场中,“重虾轻稻”现象突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生产主体对农资投入品的选择及使用行为缺乏科学性,影响稻虾品质,稻田环境遭到破坏。[1]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农民为克服食粮供给短缺,对农资投入品的依赖性十分强烈。有研究表明,化肥投入量已超安全投入量的上限,同时使用劣质、禁止农药现象较为严重。[2]尽管农资投入品对农业贡献大,但其利用率较低,进而造成环境失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增大。为了防止农户滥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缓解化学污染导致的水环境失衡现象,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我国相继出台关于“2020农资化学品投入零增长”的方案,以推进绿色农业的减量增效。[3]
农民处于农业污染防治的源头,其对农资投入品使用行为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农业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过量投入农业农资品将加剧环境危机。[4]通过分析农户农资投入行为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探寻农资品过量投入行为的原因,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增强清洁生产意识,引导农户进行合理的农资投入品施用行为,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整合已有的稻虾共作模式与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完成对已有研究的回顾性综述。
一、文献综述回顾
(一)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稻田种养循环模式的演进,“稻虾共作”模式在全国被普及推广,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认为稻虾共作模式不仅可以减少病虫草危害、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张胜金戈等,2018),[5]还能解决废弃物问题,改善土质环境,提高稻虾生态环境防御能力(孙学标,2019)。[6]但也有学者发现在该模式下的稻田环境正在遭受着巨大压力。研究表明,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病虫草害将难以抑制,土层潜育化及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增强(曹凑贵等,2017)。[1]1252
此外,国内外关于稻田种养循环模式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土质、水质、微生物、杂草4个方面。在土质方面,有研究表明长期的水淹条件有利于提高潜育化程度及加强土层结构(曹凑贵等,2017);土层中全N、全P及全K含量显著降低(佀国涵等,2016);在水质方面,稻虾养殖饲料投喂的差异化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程建平等,2018)。[1,7,8]在微生物方面,菌类缺失土壤中的固碳和固氮能力,优势微生物数量降低(朱杰等,2018;Si G H等,2018)。[910]在杂草方面,长期的共作时间使杂草数量和种类增多(徐大兵等,2015)。[11]
(二)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
国内外关于农户生产行为对环境污染的研究成果众多,其中,国外经济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各种外在因素,而国内学者普遍重视家庭内部因素的研究。[1213]总之,农户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污染及治理将产生直接影响。[14]Hakan Berg等认为稻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及物种间的协同机制会因农户不科学的生产行为遭受破坏。[15]现有文献将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农户及其家庭特征、耕地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政策条件4个方面。
在农户及其家庭特征方面,农户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兼业化、劳动人数、耕种年限及认知等因素是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性别而言,结合我国传统的“男耕女织” 农耕文明,农户中男性显著降低化肥使用量(Croppenstedt等,1996),但由于女性更精打细算,所以也可能倾向于减少农业投入品(巩前文等,2010)。[1617]有学者发现文化水平显著影响化肥施用行为,而不同的文化水平与施用量不相关。[16]3032也有学者认为学历越高的农户,越愿意接受环境友好型产品而降低化学品的使用频率(马骥等,2007),可能对化肥施用的需求较高(Nkamleu等,2000),而对农药施用行为趋于合理(Isin S等,2007)。[1820]一般而言,兼业化的家庭,其非农就业比重大,缺少耕种的时间和精力,对农资投入品的依赖性较高(龚琦等,2011)。[21]劳动力数量越多的农户家庭,越愿意减少化学品投入以进行污染防治(刘渝,2011)。[22]就耕种年限而言,有学者发现生产年限越久的农户越难以改变原有的生产行为,对过量投入农药或化肥的意愿越强烈。[23]100然而也有学者反对该观点, Wang W等(2017)、Denkyirash等(2016)认为生产经验会随着年龄和耕种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农户对盲目增加化肥农药投入品引起环境危害的了解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减少施用量。[2324]肖新成(2015)发现多数农户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较低,甚至其施肥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采取不作为态度。[25]Wang W(2017)等人也做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多数女性对有关农药化肥投入量的认知较男性少,其投入行为与认知水平不相关。[26]98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分散农户更愿意进行可持续绿色农业生产。[26]9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6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