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民合作社农超对接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罗山县蔬菜合作社的调研【字数:13675】

2024-11-02 14:2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3
Key words 4
一、绪论 4
(一)引言 4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5
(三)述评 6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6
1.研究目标 6
2.研究内容 6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7
(五)研究方法 7
二、罗山县蔬菜合作社现状分析 7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9
(一)数据来源 9
(二)统计描述分析 9
四、罗山县蔬菜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11
(一)蔬菜合作社的能力 11
(二)超市的支配能力 12
(三)政府政策扶持 12
(四)合作社产品属性 13
(五)区域经济水平 13
(六)理事长企业家精神 14
(七)合作社冷链投资 14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A问卷调查 16
致谢 20
摘要
引言
一、绪论
引言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各个环节中,参与的主体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信息堵塞,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程度较低。因此他们之间很难进行有效沟通。而以合作社为中间组织的“农超对接”模式,能将产销端紧密地进行衔接,不仅有利于实现产销信息的双向反馈,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安玉发,2011),同时也能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社通过建立相应的采购基地,由此把分散的菜农组织起来,规模化且高质量的进行生产。超市也为合作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较优的交易价格,因此也吸引了大规模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刘兵等,2013)。这样在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促使他们的收入相对于传统的务农有所增加(胡定寰等,2010)。所以分析“农超对接”模式下合作社的参与程度,能为“农超对接”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为有效提出相应的能够优化农民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以河南省罗山县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为依据,分析影响蔬菜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相关因素,并立足实际,从政府、农民、企业的角度提出具有实践性的政策建议,丰富农超对接的运行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近年来,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外部因素对合作社“农超对接”行为的影响。李莹、刘兵(2013)发现,合作社“农超对接”的参与行为受到其自身科技实力、经营情况、供货规模以及附近批发市场是否活跃的影响。Balsvich et al(2005)认为较大规模或者组织化程度较大的农民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中更有优势。Hernandz et al(2007)认为超市更倾向于和具有较大资金规模的合作社签订订单。潘爱华(2014)提出:合作社自身结构完善程度对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意愿有促进作用。合作社经营产品类型以牲畜、水产、蔬果和禽类为主时,合作社对农超对接的参与意愿更高,像一些农机、粮油之类的合作社则差之。刘威(2014)指出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决策行为和程度,受到合作社基本特征、合作社生产特征和合作社销售特征等3类变量影响。李莹(2011)提出,合作社的包装加工能力对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徐磊等(2018)发现具有较大供货规模以及品质控制能力的合作社,其对“农超对接”的参与意愿和程度也就越高。
二是研究内部因素对合作社“农超对接”行为的影响。Pritchard(2010)发现“农超对接”的各个主体均对“农超对接”的稳定性有影响,在进行对接的同时,超市、农户以及合作社都有多重对接选择。Paule(2010)发现越南农户以及合作社受到超市生鲜农产品销售量的限制而获利有限。李莹、杨伟民等(2011)通过分析发现注册资本高的合作社更容易获得超市的青睐,合作社的配送能力以及供货规模的实力越强,实现“农超对接”的机会越大。Berdegue(2005)发现超市进行产品订购时特定的标准和要求,提高了农户的准入门槛,使得他们在“农超对接”中成为弱势主体。王杜春、吴瑞琳(2013)通过实地调研得出:安全认证、合作社生产产品品种、是否具有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是影响农超对接的主要因素。Schipmann(2010)通过研究发现年轻并且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更愿意“农超对接”中。刘威(2014)指出:具有特色产品且理事长学习能力较强的合作社,其“农超对接”参与意愿更高。而且农民获得信息等能力、合作社是否与超市签订购销合同、超市是否违约及付款周期等均影响农民参与农超对接的意愿(宋少平等,2013)。但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参与农超对接的意愿有限制作用(刘雪丽、刘天军,2013)。Witose(2006)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农户缺乏契约意识,难以积攒较高的信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参与“农超对接”的阻碍。
(三)述评
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合作社“农超对接”的研究丰富。以上研究为分析合作社“农超对接”行为提供了多元参考视角。现有文献关于分析合作社“农超对接”参与程度的研究偏少。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意愿或“农超对接”实现情况上。本文认为,对合作社“农超对接”行为的研究在关注其参与意愿的同时,更需要研究其具体参与程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从现有的研究来看,鲜少有作者关注合作社“农超对接”的参与程度。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