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寻场环境对农户参与契约行为的影响以黄山为例【字数:948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1
(一)核心概念界定2
1.契约农业 2
2.信息搜寻 2
(二)关于契约农业组织的研究2
1.契约困境 2
2.组织形式的改变3
3.中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3
(三)关于契约农业农户的研究3
1.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原因3
2.农户守信、失信行为3
(四)研究展望3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4
(一)数据来源4
1.区域概况4
2.数据来源4
3.样本基本情况4
(二)变量选取4
1.信息搜寻4
2.市场环境5
3.农户个人特征5
三、实证分析5
(一)模型构建5
(二)分析结果6
1.信息搜寻6
2.市场环境6
3.农户个人特征7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7
致谢7
参考文献8
表1 受访农户基本特征4
表2 变量特征说明5
表3 农户参与契约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估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计结果6
信息搜寻、市场环境对农户参与契约行为的影响
——以黄山市为例
引言
当前我国的农业依然是以家庭为主要基本单位,相比于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分散的小农户往往存在种植面积小 、种植成本高、承受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不利于农民增收,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民脱贫。
契约农业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契约农业将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起来,农户根据契约生产农产品,以约定的价格卖给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搜集市场信息,负责销售,契约农业既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地方发展。但是,随着契约农业的发展,履约困难和违约现象也出现了,当市场价格高于收购价时,农户存在违约现象,将农产品自己卖给市场;当市场价格低于收购价时,企业存在履约困难,很难以约定好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农产品,且在契约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农户存在投机行为,企业也难以管理数量众多的农户。在契约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中介组织的出现既为龙头企业管理好分散的农户,监督农户的农产品质量,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同时也改善了农户的弱势地位。但是随着中国市场不断发展,企业数量增多,契约困境出现新的情况,当市场需求大时,中介组织或农户评估违约后的收益高于违约前,中介组织或农户会选择其他企业;当市场需求小时,企业能在更多的农户中进行选择性收购。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也不利于契约的稳定,且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高质量、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备受追捧,高质量的农产品对品种、加工设备、操作流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在保证农产品质量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为了契约的稳定性,保障双方利益,同时迎合市场需求,“准一体化”契约模式[1]受到企业的青睐,同时也丰富了对中国契约农业模式的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借助学校图书馆、电子网络数据库等查阅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了解契约农业研究的现状和已有成果,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黄山市农户参与契约行为的相关数据,最后使用离散模型,从信息搜寻、市场环境、农户个人特征变量及其他方面设立观察项,研究农户参与契约农业行为主要影响分子,分析农户参与契约行为影响因素。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为了避免因词语语义理解差异带来的矛盾,以及严格规范文章的研究范围,对本文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给出明确的定义,规定其内涵和外延。
1、契约农业
契约农业又称为订单农业或合同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之前,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将农户与企业连接起来,农户依据契约为企业提供农产品,企业根据契约收购农产品[2]。契约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所区别,虽然两者都通过契约或合同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但是契约农业中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存在“不确定性”,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原则上要求形成非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说契约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形态[3]。
2、信息搜寻
20世纪60年代G.J.斯蒂格勒提出“信息搜寻”理论,将信息搜寻与产出、成本联系起来,提出经济人要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必须搜寻有关信息,而且当信息搜寻作为成本时,完全信息未必是经济的[4],同时,信息搜寻是有限的、具有时效性,行为人不可能将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完全收集,信息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变化,因此行为人面临“停止搜寻”和“继续搜寻”两个选择,而这两个选择受搜寻的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的关系而决定。本文所指的信息搜寻是指农户在经济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选择与农业契约行为有关的知识或信息的活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