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苏中地区稻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字数:7117】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2
Key words 2
引言 3
1 材料与方法 3
1.1 试验设计 3
1.2 测定方法 4
1.2.1 产量及构成因素 4
1.2.2 干物质积累 4
1.2.3 茎蘖动态 4
1.2.4 叶面积指数(LAI) 4
1.2.5 群体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4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5
2.2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茬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5
2.2.1 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
2.2.2 不同种植模式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6
2.2.3 不同种植模式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6
2.2.4 不同种植模式对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7
3 讨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不同种植模式对苏中地区稻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江苏省小麦以稻麦轮作为主要生产方式,但稻茬小麦生产过程中存在播期推迟,播种质量差,产量效益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比姜堰、盱眙稻茬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种植模式的差异,设置由稻茬小麦精量化机械条施(肥)条播(种)技术、增密减氮技术,配套播后机械镇压,适时除草追肥集成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大户常规模式进行种植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稻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现有的种植模式做出改良,提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可以显著增加稻茬小麦每穗粒数,促进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3%,提高出苗率52%,并维持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改善群体结构,最终促使稻茬小麦增产18.56%。
引言
引言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中江苏省小麦产量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约10%,种植方式主要以稻麦轮作为主,但稻茬小麦种植易受区域气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候影响,年际间产量波动大。江苏省稻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6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0%。近年来小麦规模种植大户迅速兴起,江苏省家庭农场蓬勃发展,但不同大户之间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种植品种多而杂,群体质量高低起伏,产量品质难以稳定。
近年来江苏省稻麦轮作区域水稻腾茬时间延后,稻茬小麦播期不断推迟[1],导致稻茬小麦生育期缩短,越冬前生长不足,难以形成合理的高产群体[2]。而且稻麦生产过程整田程序多,前茬水稻秸秆还田率提高,导致下茬小麦播种难度大,播种量偏大,播种效果不佳[3]。目前江苏省稻麦轮作区肥料投入高,但肥料利用率低,增产效益差较,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不仅不影响产量,还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4]。稻麦轮作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江苏省稻茬小麦主要的播种方式为撒播或常规机械播种,播种施肥一体机持有量少,播种难以做到精确化、定量化[5]。
群体质量是协调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决定产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干物质积累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适宜的播种量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提高叶面积指数,增加干物质积累[6]。合理施用氮肥能够促进花前积累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7]。分蘖的状况是衡量小麦群体质量和个体健壮程度的重要指标。播种量过大会导致小麦无效分蘖增加,难以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8]。小麦的分蘖发生率、分蘖生长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影响分蘖的发生[9]。叶面积指数可以反映出小麦的群体长势,播种量过大会导致灌浆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加剧小麦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10]。适量减施氮肥叶面积指数会减小,但氮肥利用率提高,有利于减少氮素损失和保护环境[11]。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小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播种量过大可能导致灌浆中期冠层下部叶片光照不足,叶片变黄甚至枯萎,从而严重影响小麦产量[12]。适量减施氮肥可以改善冠层下部叶片的受光状况,提高冠层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13]。因此,本研究针对目前江苏省稻茬小麦大户的生产现状,结合区域特点,提出适宜当地区域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种植模式,并在江苏省苏中区域的两个生态点进行试验,通过与大户常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稻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现有的种植模式做出改良,提出适合苏中地区的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表 1 试验设计
Table 1 Test design
试验因素
姜堰试验点
盱眙试验点
大户常规模式
高产高效模式一
高产高效模式二
大户常规模式
高产高效模式一
高产高效模式二
种植品种
扬富麦101
宁麦13
播量(kg/亩)
12.5
9
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