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一种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字数:11472】
目录
摘要 I
关键词 I
ABSTRACT.. II
KEY WORDS..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 选题依据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1.3.1 研究内容 2
1.3.2 技术路线 3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4
2.1 茶树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4
2.2 Robillarda属的研究进展 4
2.3 分子生物学在植物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 5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6
3.1 样本采集 6
3.2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6
3.3 真菌分离物的形态学鉴定 6
3.3.1 真菌分离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6
3.3.2 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 7
3.4 真菌分离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7
3.4.1 真菌分离物DNA的提取 7
3.4.2 ITS与LSU序列扩增 7
3.4.3 系统发育树构建 7
3.5 致病性检测 7
3.6 统计分析 8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9
4.1 茶树病害调查和叶斑病发生率 9
4.2 真菌分离物的形态学特征 9
4.3 真菌分离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群体特性 11
4.4 生长温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 12
4.5真菌病原物的分子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 12
4.6 致病性测试 14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16
5.1 讨论 16
5.2 展望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Ⅰ 20
致谢 22
南京地区一种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摘要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是我国重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茶树的生活习性及茶区特有的温暖湿润气候使茶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树易受到植物病原真菌的侵害。本研究中,前期调研发现南京地区的茶树叶斑病发病率约为42%,收集了具此病病症的茶树成熟叶片,并从中分离出了与叶斑病相关的稀有真菌。根据分离物菌落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群体特征、分生孢子、产孢细胞等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进行分子鉴定,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TS)和部分大亚基核糖体(LSU)基因序列分析,初步认定,此次分离的真菌为Robillarda sessilis。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PDA上生长速度最快,在PDA上30℃为其最适生长温度。ITS与LSU单基因系统发育树表明,该菌株与R. sessilis及R.africana聚为一支,且R. sessilis与R.africana具有高度一致性。在龙井43上进行的致病性测试证实,该真菌的存在可使龙井43嫩叶产生叶斑病病斑,重新分离能够得到该病菌,符合科赫法则,此外,未损伤的叶片无病斑,该结果表明,采茶后采取适当的农作措施能防止病原菌由伤口侵入,减少病害发生。这是首次在中国茶树中分离鉴定出R. sessilis真菌。
引言
1.1 选题依据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是世界上最具经济价值的作物之一,其嫩芽与叶能制成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与种植国。近年来“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广给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茶叶严格的农残出口标准和国内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的要求,茶树病虫害防治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茶树本身易受到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和非生物(寒冷、干旱、高温、重金属等)胁迫[1],而且茶树的多年生习性以及茶区特有的温暖湿润气候等都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从而造成茶树严重的减产。对茶树来说,叶部病害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叶片是茶树的主要经济利用部分[2]。在中国已经发现了100多种茶树病害,其中15种发生在嫩叶上[3]。茶树的叶部病害多由真菌引起,少数由细菌、病毒和藻类引起[4]。这些叶部病害对茶树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是叶片枯萎掉落影响茶树的生长而导致产量严重降低,间接影响则是引起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失调,减少茶树内有机物质积累从而降低了茶叶的品质[5]。
常见的茶树叶部病害有茶褐叶斑病、茶赤叶斑病、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茶轮斑病、茶煤病、茶炭疽病、茶胴枯病、茶白星病等,已有研究者对贵州、湖北、福建、安徽等地引发叶斑病的部分病原菌进行了鉴定。20182019年,导师课题组在江苏省各茶园进行田间调查,收集各种与病害相关的材料,对部分茶树病害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此次调查了约100公顷的茶园,发现该区域茶树叶斑病的发病率较高,约为42%。为明确其病原,向该地区病害控制提出有效措施,决定对该地区茶树叶斑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品,我国外销茶曾一度成为世界茶叶消费的唯一来源,如今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商品,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欧美国家对进口茶叶制定了相当严格的农残检测标准。为提高茶叶质量,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制定了二十多项茶叶农残检测标准,最新发布的是2019年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9),其中涉及茶叶的有53项[6],而欧盟目前规定的农药残留限量有480种,且很多剂量要求更小。董银果[7]运用引力模型研究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卫生与植物检疫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SPS) 措施的质量差异和数量差异均会影响中国茶叶出口,即缩小国内外农残检测的最大限量和检测种类的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茶叶出口额增长。另一方面,国家提倡打造绿色生态茶产业,明令禁止使用一些农药,尤其江苏苏南茶区,几乎都是手采茶叶,市场定位主要为高端茶,对茶鲜叶的品质要求较高。茶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对种植过程中茶树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措施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因此更好地了解某种病害发生的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做好防控措施,进而促进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