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活动的现状研究——以江苏省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为例【字数:7533】

2023-04-14 15:0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活动的现状研究——以江苏省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为例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的问题,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形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在针对中国教育报的采访中说道:什么是课程游戏化?通俗地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

  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先后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两个政策文本凸显了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对游戏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课程实施整体性的关注,确立了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

  《纲要》和《指南》带来了新理念,为贯彻落实两个政策文本,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希望藉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宗旨,就是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用游戏精神改造不符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和管理方式,实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其他教育的实施手段。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施能够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幼儿园美术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法》中提出:幼儿美术是指3-6岁学龄前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思想和体验,它包括绘画、手工等内容。对幼儿进行美术观察的目的,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鉴于美术在幼儿全面发展中所起到的突出作用和全面推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要求,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与游戏的结合越来越重要且必要。同时,笔者在两个多月的教育实习中,作为一名实习教师也就是新手教师,对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活动存在很多好奇与疑问:如当前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活动进展如何?这其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的推动幼儿园美术教学游戏化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观察记录、个别访谈、案例分析,开展研究,旨在了解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活动的现状,以及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已有的文献,进行深入剖析,梳理当前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活动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针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发展的对策。

  2、研究背景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知网中的2000—2016年间的论文进行检索后发现,以游戏美术如何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为题、为主题、为关键字的论文较多。从国内诸多学者对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的研究成果来看,笔者发现大多数学者注重研究某一方面对于游戏美术的影响和如何实施幼儿园美术教学,而针对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现状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游戏化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较低。

  如何将美术活动融入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喜欢美术,爱上美术,在寻美之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做到美术课程游戏化。本研究对笔者自身作为一名未来新教师在将来的美术活动开展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1)访谈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示例幼儿园的3位老师进行访谈,将他们标记为教师ABC。3位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



  (2)观察记录对象:选取该幼儿园一个混龄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包含了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其他各个班级作为补充对象),对该班级两个月的美术活动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加以印证研究内容。幼儿年龄段及人数分布如下: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对目标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在观察之前,研究者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即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也要按照科学研究规范对所观察的行为、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结束后,研究者还需利用科学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使用观察法的频率较高,很多研究者也认为观察法是最适合研究幼儿、幼儿教育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对其他方法操作较为简单,适合幼儿教师使用。幼儿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幼儿。

  (2)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根据提纲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谈话从而获取信息、研究资料的方法。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和与幼儿园部分教师的实时交流后确定访谈提纲《关于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访谈提纲》(见附录)

  访谈法是为了收集大量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信息,从而使本研究更具有可信性。

  对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访谈,是本文所在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整个访谈中,笔者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并在承诺保密的前提下进行了录音。最后将录音转录为文字。所有的访谈的内容都由笔者一人完成,从而基本保证了访谈的信度。

  (3)案例法

  是针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它是通过某个实际案例来分析问题,通过案例来解决问题,找到能够解决其他案例的方法,或者通过特殊案例寻求问题的共性,来下结论。它的特点是贴近实际,使论文的可操作性强。笔者运用该方法了解幼儿在实际美术教学活动的行为表现,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整理出案例,加以分析,得出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工作中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适用于目前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教育措施和工作建议。

  3、研究过程

  2016年9月-11月:选题,并在实习幼儿园获取调查资料;

  2016年12月-2017年1月:整理材料以及分析材料;

  2017年2月-2017年5月:撰写论文。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关于幼儿园美术教学

  幼儿美术是指3-6岁学龄前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情感、思想和体验。

  《幼儿美术教育》一书中指出幼儿美术教学是美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借助美术手段,对儿童美术活动进行适宜干预和指导,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发展美感、开启心智和创造意识的教育活动。

  2.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的。

  幼儿园课程应该是以游戏贯穿始终的。游戏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成长意义深远,同时,游戏也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由此可见,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游戏,幼儿园的课程更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之上。

  3.现状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年)中对现状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显现的情状;二是目前的状况。在本文中主要指简述或综述别人在本研究领域或相关课题研究中做了什么,做得如何,有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尚未解决,以便为自己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背景和起点。也有利于自己课题找到突破口和创新处。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形式,对于幼儿有效开展美术活动的重要意义

  1、通过游戏激起幼儿的美术兴趣

  美术兴趣是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访谈中笔者发现,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运用到主要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描述,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把美术和游戏加以融合,充分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

  案例1:

  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不用笔,必须用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画出圆圈。幼儿听了很兴奋,他们三五个凑在一起讨论、比划:有的幼儿转动头部来画;有的幼儿挥动手臂在空中画圆;有的幼儿用一条腿作支撑,用另一条腿在地上勾勒出圆圈;有的幼儿两三个好朋友一起合作,用四肢身体拼出圆圈;还有的索性躺在地上,把身体抱成一个圆的样子……每个幼儿表现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每个幼儿都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家一起尝试,多身体的造型艺术兴趣十足。

  在设计美术活动时,教师充分考虑到幼儿爱玩的特点,让美术活动在游戏中展开,使幼儿在感受游戏的乐趣的同时,也乐于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

  案例2:

  幼儿:拿着一张刚画好的画兴冲冲地对客人老师说:你看,这都是我最喜欢的奥特曼!

  客人老师:你画的真好,但是这节课老师的要求是画什么什么,你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哦!

  (幼儿听了很是沮丧。)

  组织教学活动的老师走过来,说:哇塞,这么多奥特曼啊!是你自己画的吗?幼儿马上兴奋起来:都是我自己画的!老师:真能干,这么复杂的人物都能画出来,太厉害了,好像每一个人都不太一样呢?幼儿:当然,这个是雷欧奥特曼,这个是奥特之母,这个
是……

  案例中,该教师能敏锐的察觉出幼儿的兴趣点将幼儿自然引入到美术创作之中,使幼儿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真正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体现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建立在幼儿对美术活动本身的兴趣之上。

  2、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提升美术色感

  色彩是美术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幼儿时期更是激发幼儿色感的黄金时期。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观察环境中美的色彩,经常带幼儿逛一逛幼儿园,看看幼儿园里的花花草草是什么颜色的并学着去说,玩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布置区域时也注意颜色搭配,经常带孩子欣赏大师的美术作品。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引导他们感受美的事物,促进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中随处可见的乐高玩具,其色彩鲜艳,种类形状丰富的特点,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又满足了通过色彩开发幼儿智力的需要,在潜移默化的游戏中提升了幼儿的美术色感。

  3、以游戏促进幼儿的美术技能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3-6岁儿童的学习通过游戏实现的,美术技能发展也不例外。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自娱自乐中乐意使用某种美术技能,并愿意反复练习达到学习目标。让孩子在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中进行美术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当幼儿将美术活动当成一种游戏时,他们才敢于大胆的表现表达。

  案例3

  在进行大班手工纸塑活动《小花园》的过程中,教师让幼儿自由玩纸,搜索怎样让纸立起来,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如卷、折等方法做成立体的建筑物修建小花园,并且自行选择色彩搭配和建筑形态,添加图案和上色。

  手工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工作,幼儿乐意使用胶水胶带将各种各样的盒子、纸张粘贴起来,随心所欲的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搭配最鲜艳的色彩,这些无疑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的各种美术技能的发展。

  (二)开展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活动的策略分析

  1、选择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

  由于幼儿的能力发展有限,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东西都来自日常生活,他们的美术素材也常常是一些生活中简单常见的事物。因此,一旦老师在选择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时没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了一些难度过高不适合幼儿或儿童不感兴趣的素材,就会使幼儿出现茫然无从下手的现象。长期下来,幼儿就会丧失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也无从体现。

  案例4:

  孩子在外出散步时发现了一些散落的梧桐雨,树叶纵横交错的脉络、凹凸不平的表面和曲曲折折的边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此时教师鼓励孩子们捡一些落叶带回教室,一起来观察、讨论,有的孩子认为树叶可以制作贴画,有的树叶长得像皇冠,可以用来做皇冠,紧接着……以《多变的树叶》为主题的美术题材就诞生了。由于前期的讨论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接触,孩子们发挥得特别好。

  2、运用游戏化的美术材料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即我们常说的学习兴趣浓厚与否,往往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育环境能否满足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需要。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而又游戏化的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时,幼儿自然会主动的进行操作,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案例5:

  小班美术活动《爸爸的睡衣》中,由于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不够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因此在活动中授课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材料让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的获得成功。又如在大班美术活动《中国龙》中,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装饰,如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皱纹纸让幼儿压画,提供玻璃珠让幼儿滚画、

  教师还准备了切成各种图案的蔬菜(胡萝卜、藕),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龙形的纸上,一条条五彩斑斓,形象各异的中国龙跃然纸上。

  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材料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美术活动就是玩游戏,美术是一件在快乐中完成的活动的事情。

  案例6:

  秋天,孩子们经常在路上捡一些树叶带回幼儿园,教师鼓励孩子们用这样与众不同的材料完成一次美术作品。一些孩子使用粘贴的方式,将树叶组合成张开的手,胖胖的蝴蝶等;另一些孩子则利用树叶的脉络、形状,用树叶当画笔蘸取不同的颜料,在纸上进行创作。孩子们的积极性全都被调动起来,他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与众不同。

  一种特别有趣的游戏化材料让这次美术活动成功了一半,老师并没有刻意的进行活动准备,而是在一日生活中选取孩子们感兴趣有意思的游戏材料,将它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来,反而使得这次自主的美术活动格外成功。由此可见游戏化材料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对于孩子们兴趣点的捕捉也非常重要。

  3、以游戏的方式对美术活动进行评价

  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评价做得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理念、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

  因此对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美术活动评价的狭义范围内,不能只关注孩子画的好不好、画的像不像,而应该在课程游戏化的要求下,将美术评价作为一种了解孩子的方式,以游戏为载体,接近孩子,接近孩子的作品,走进孩子的内心,形成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有效的评价。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游戏化面临的问题

  1、理念层面,教师对于美术教学游戏化的重视不够

  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能够重视游戏教学,但是在美术活动中游戏的运用明显不足,有教师认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大多数幼儿都很喜欢美术活动,因此,游戏对于美术活动不是必要的。

  在观察和访谈的过程中,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不少教师缺乏游戏精神,有的教师在为幼儿设计了游戏环节之后,就让孩子自由的游戏,自己去干其他事情,而不是参与到孩子们当中,对于孩子们在游戏中的问题不加以及时指导。访谈中得知,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往往对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热情高涨,而一些工作多年的教师由于对职业的倦怠而失去热情,教学活动中的加入游戏也常常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活动,丧失了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真实目的。

  2、行动层面,教师在美术游戏中存在极端化现象

  笔者下观察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美术游戏中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

  一种是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从游戏的选择,游戏的环节,游戏中使用的材料,方方面面都由老师确定好了,幼儿做的只能是参与游戏,对游戏的其他方面没有置喙的权利,丧失了自主性和选择性;

  另一种是教师在游戏中赋予了幼儿绝对的主动权,没有任何游戏规则,幼儿完全自主的进行游戏,教师也不进行指导,这样下来,往往游戏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显然,以上两种行为都是不可取的,然而这种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并不是少数。在普遍推崇师生平等的今天,尽管师生关系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向往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但是还是很多教师无法摆脱师生关系的束缚,教师的权威依然存在,依然有用。第一种教师表现就是由此而来,教师在绝对权威设计好游戏环节让孩子一步一步按照规则游戏,这样的游戏绝不是游戏的初衷。而第二种教师表现则源于教师对于课程游戏化的理解的偏差,部分教师认为游戏化就是让孩子毫无目的的玩游戏,无规则无指导,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及时干预,长此以往,游戏的意义消失殆尽。即使是在推崇幼儿自主性的现在我们也从不否认规则的重要性。

  笔者看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这种角色绝不是一个绝对主导者或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教师既不能忽略幼儿的主导地位,也不能轻视自己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的游戏空间,给予幼儿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及时介入,把握时机适时地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把握游戏中的教育价值。

  3、资源层面,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游戏资源有限

  访谈记录:

  现在呢,大多数幼儿园都在推崇游戏化教学,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也会加入游戏,但是我们能够使用的游戏资源实在是太过有限,平时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的游戏资源大多是来自书本或者一些网络资源,还要变着法的将有限的资源扩大化,有时候,我们老师实在是觉得无能为力。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游戏资源都是来源于书本或者网络,缺乏自我创新意识,所以教学中的游戏偏向单一化,游戏资源非常有限,这对于推进美术活动游戏化非常不利。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建议

  (一)游戏形式多样化

  1、区域游戏

  百度百科对于区域游戏的解释如下: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一般包括建构区、生活区、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等等。

  区域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及其中的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让幼儿愿意自主选择、探索和学习。因此将区域游戏和美术教学活动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美工区通常提供一些美术材料、美术工具、幼儿成品、美术书等等。美工区的游戏一般是教师根据幼儿最近的兴趣点设置,时常变化,游戏操作性强,针对性强。而在美术材料的提供上,建议材料要常见、丰富、且有趣,如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纸笔进行平面创作,还可以提供一些自然材料(树叶、蛋壳、沙子)让幼儿进行自然材料的造型,除此之外废旧材料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趣的游戏内容和丰富的材料能够让幼儿善于思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