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边缘人”的现状研究【字数:7179】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随着社会对基础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从追求不同层级、类别教育间的均衡,例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到重点追求不同区域间和区域内城乡学校间的公平化,现在深入到追求不同学生间的均衡发展。班级群体中边缘人的存在,无疑是阻碍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边缘人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主动或被动地游离于学生群体活动之外,极少被教师或学生关注到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广泛的师与生、生与生间的群体性互动活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充分参与课堂,是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学生发展质量的表征之一。
笔者于教育实习期间,发现小学课堂中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下,参与意识和动机不足,大多表现为课堂举手发言不积极,课堂注意力低下,不参与课堂活动等。事后,笔者对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了反思,并引发了关于课堂参与度话题的思考。因决定展开针对边缘人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希望能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
于2020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边缘人为主题词对文献进行搜索,共得到了1976条搜索结果,其中有50篇文献属于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层次。再以边缘人并含课堂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有91篇文献,属于近五年教育类核心期刊的文献有12篇。近五年,关于课堂边缘人的研究整体处于显著上升趋势。
2.研究意义
(1)从教师角度看,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一方,教师对学生边缘人的形成过程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课堂边缘人问题日益的尖锐,教师应当对此问题引起充分的重视,并且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引起对边缘儿童的真正关心。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教育情境中边缘人的特征与表现,从多方面深究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实际解决措施。一方面,为教师识别、帮助、转化边缘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帮助转变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例如为追求班级成绩指标,而只关注占大多数的课堂中心人群,有意忽视占少数的课堂边缘儿童等行为,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不仅违背了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2)从学生角度看,研究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改善人际关系
课堂边缘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学生个体因素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部分边缘人不仅仅表现为学习兴趣低下,不参与教育活动,更有可能存在人际退缩,害怕同伴交往。本研究致力于探究边缘人的转化策略,为教师和学校提供有效的措施,关注并转化边缘人,帮助其正常参与学习活动与交往活动,提高自我意识与学习兴趣,改善人际关系。
(3)从社会角度看,研究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教育满意度,顺应世界潮流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教育民主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民主化首先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也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然而,教育情境中的边缘人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课堂参与度,逐渐被教育活动边缘化,脱离学生主流群体,导致了课堂中的教育不公平,违背了教育民主化潮流。本研究致力于儿童边缘化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有利于微观教育公平的保障,使得课堂软性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增加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二)研究现状
1.边缘人的概念界定
在2019年10月以前,学界对边缘人这一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界定,二是从教育学角度进行界定。
(1)社会学领域
学者们普遍发现,教育学中边缘人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社会学领域: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于1908年首次将陌生人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并对此进行界定。他将其定义为:虽处于同一社会之中,却不了解社会内部机制,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这个定义打破了空间的界限,将陌生人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而不仅仅是不同地域的个体,同时也将其定义为了一种群体性概念。西美尔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E.Park)发现,当中世纪犹太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时,他们既想保存原犹太文化,又力图融入他们所生活的新社会群体的文化,但又不能很快地融入到新文化中,因此其生存在两种文化的不相容的夹层中。据此,他在陌生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边缘人概念,边缘人即处于这两种文化缝隙中的人群,是一种处于不相容的文化夹层中而不能融入任何一个社会的人群。现代的犹太人就是典型的社会文化边缘人。针对这种边缘人,西美尔和帕克一致认为,他们同时也可以给社会带来财富。从另一角度来看,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全面。[[[]亓玉慧,周淑华.课堂教学边缘人概念及相关辨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86-91.]]
(2)教育学领域
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教育学领域正式引进边缘人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后期。美国学者威廉姆斯(Frank.E.Williams)于1964年,就针对中心群体学生与边缘群体学生因学校规模的大小而产生压力的不同,来研究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差异性。现在的学者对教学情境中边缘人界定的结果比较一致,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由于内外各种因素而被孤立于学生主流群体之外的,不参与学校活动的个体。这是对学生生存状态的描述。[[[]吴锦,贾利帅.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J].教学与管理,2015(32):1-3.
李森,杜尚荣.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35(07):115-122.
赵红霞,王媛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边缘人的转化[J].教学与管理,2019(03):62-64.]]
2.边缘人的形成原因
根据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学者们对边缘人的形成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教师角度探析边缘人形成原因
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是除学生主观能动性之外,对学生学业成绩与个性发展的最具直接影响的变量。
首先,教师功利性教学观念与之所驱动的教学行为是边缘人的重要形成原因。李社亮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原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逐利本性也日益暴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价值观,体现在教育上,就滋生了教育市场化、教育消费化等发展消费化趋向。[[[]李社亮.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生成机制与转化路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6):47-50.]]在教师不良的教学观念的诱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教学资源分配的失衡,为追求功利性教学结果,教师教学的天平必然倾向所谓的优等生,导致原本处于班级下游的学生越来越被忽视,促成并加速了学生的边缘化,加之其他各种因素,最终导致了学生成为了课堂边缘人。[[[]靖国平,刘雪梅.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23):1-3.]]
其次,教师对边缘学生的负向期望也是影响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而承担学校教育主要任务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各方面教育影响对学生发展都极其重要,教师的期望就是其中一种力量。正如罗森塔尔效应所阐述的,教师对学生会有一种预先的经验性期望,若这种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正向期望,那么便会给学生施加一种积极的影响引导其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负向期望也就成为了学生边缘化的一个原因,使得学生越来越向消极方向发展,越来越得不到教师的重视,逐步发展为边缘人。
(2)从学生角度研究边缘人形成原因
学生自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环境给予的一切发展条件与可能性,如果离开了学生个体的能动选择,将不会成为儿童发展的可能。因此,学生个体因素在边缘人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首先,学生对自我身份的定位是其成为边缘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的观点,学生是在不断地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自我概念的,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认识自己的社会镜像,从而建立自我概念,定位自我身份。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或地位后,会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是试图扭转这种身份或地位,二是顺从这种身份与地位。但多数学生在这种强大的既定的自我概念下,往往无力扭转,只能顺从。一旦学生逐渐地被学生主流群体所边缘化,儿童就会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在强大的自我概念的驱动下,逐渐向此方向发展。
其次,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也加速了其成为边缘人的进程。由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当他们遇到学习问题时,缺乏相应的解决能力与调控能力,日积月累,导致逐渐被主体边缘化。
(3)从课堂环境角度解析边缘人形成原因
同伴互动与师生互动是课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的不良是导致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
首先,课堂心理环境不良是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正确,相应的课堂心理环境不良,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在一种相对压抑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会导致课堂参与度低下的问题,尤其对于个性相对闭塞的学生来说,积极参与课堂也就成为了一种幻想。在压抑的课堂氛围下,既不利于师生关系
的发展,又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发展,导致学生社会性发展受到阻塞,逐渐形成边缘儿童。
其次,课堂教育资源的配置相对不合理。教育资源除了教学设备、场所等显性资源,还有如教师关心、教学时间等隐性资源。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不是平均主义,是一种相对的不均。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原本正处于边缘化的学生能接收到的软性教育资源不足,加速边缘化进程。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可以从三个角度: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来寻找儿童逐步沦为边缘人的影响因素。
3.边缘人的转化策略
可以将近年来研究边缘人课题的学者们提出的转化策略综述为以下几种途径:
(1)改变教师陈旧教学观念
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是导致教师不良的教学行为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良的教学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对学生的教学。只有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实施符合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强调发展性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单一的、成绩趋向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才能够促进教师对边缘人的观念的转变,真正地关心课堂边缘人。[[[]徐昀.课堂教学边缘人形成原因及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9(07):23-27.]]
(2)发展学生内部动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从学生内部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融入学生集体。李森认为,从学生内部激发的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内外动力型,即把激发学生内部力量与通过外部力量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相结合的方法;二是情感依恋型,通过建立积极情感联系,以此改变学生的行为态度;三是反思批判型,通过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思维,使学生反思自我,改善边缘程度。[[[]亓玉慧,李森.论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2014,30(02):32-37.]]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我们不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更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养成独立的健康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所有学生,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更要关注边缘学生,了解不同边缘人的人格特质,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转化方法。[[[]刘如,彭响.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35(04):89-93+108.]]
但是,从学生个体角度入手研究边缘人的转化策略的研究者较少。
(3)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改变教育管理方式,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屏障,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积极参与课堂,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尊重的情况下,学生才有求知的渴望。
一方面,在秧田式的课堂作为排列下,教师的软性教育资源很难做到公平分配,另一方面,在教师不良的教育观念引导下,缺乏对边缘人的关注。教师应当把握好教育的天平,课堂互动机会平等,营造民主式的课堂氛围,用爱与关怀转化边缘学生。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特别关怀边缘学生,进行分层问题设计。[[[]王桂芹.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1):34-36.]]也有研究者从班级规模以及班级座位排列方式入手,提出解决措施。可以尝试采用马蹄形、扇形和圆形等作为排列方式,或者采用多种教育组织形式配合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教育活动。[[[]辛丽春,姜倩玉.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35):15-17.]]
综上所述,对于课堂边缘人的转化,可以从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入手,教师不仅要保证教育公平,养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更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针对不同的边缘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内部的动力。在边缘人的转化上,教师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中国知网,以边缘人、课堂教学等关键词检索文献,并大量阅读,以及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专著。
(2)问卷法
对某小学的三至六年级共12个班级,615名学生发放自编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并将获得的数据用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差异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本套问卷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搜集个人信息,共5题;第二部分测量个体边缘程度值,共5题;第三部分调查边缘人的各种特征,有分布特征和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分为人格、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四大方面。得到数据后,再用已经得到验证的筛选标准进行边缘人的筛选,将筛选出的边缘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相关程度来探寻课堂边缘人的特征。
(3)观察法
通过远程录像的形式,将某小学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拍摄并保存,以便进行反复观察记录和分析,主要会对学生看手表和钟表次数、师生互动情况、学生座位等信息进行观察与记录。
在问卷试测结束后使用观察法,观察测试班级的课堂情况,再将观察数据与试测结果进行比对,以确定可用于筛选边缘人的边缘程度值标准。
在确定筛选的具体标准后,进行正式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调查完成后,再一次使用观察法,把通过调查法筛选出的边缘人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把非边缘人作为对照,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与测量,以寻找边缘人的特征和真实课堂表现。
(4)访谈法
将筛选出的儿童和教师为访谈对象,通过电话远程访谈的形式进行访谈。
对儿童的访谈问题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边缘人性格方面的访谈,第二部分是对边缘人的课堂表现,以及与教师和学生交往情况的访谈。
对教师的访谈问题的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筛选出的边缘人真实情况的访谈,第二部分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访谈。
访谈法所得的结果主要用于配合调查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用于分析边缘人的形成原因。
2.研究思路
首先,从三至六年级的随机选取1个班级作为试测对象,发放关于个体课堂参与程度的不匿名问卷,该问卷共5题,每题5分。得到数据后,对每个样本进行边缘程度值的计算并排序。试测完成后,对试测班级的课堂情况进行观察,对其教师进行访谈,并运用学生提名法初步筛选出边缘人。通过对观察、访谈和提名所得资料与试测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确定筛选边缘人的常模。
其次,对三至六年级,共12个班级,615名学生发放《小学课堂情况调查问卷》(见附录)进行大规模调查,筛选出边缘程度值大于等于2.5的个体,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
最后,对问卷数据、课堂观察与测量结果以及对教师的访谈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探究边缘人的分布特征、个体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1.更加具体地探究边缘人的特征
以往的研究所描述的边缘人的特征较为概括,缺少具体性,本研究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较为具体地探究边缘人的个性特征、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和社会性特征,避免概括性与抽象性。并且,以往的研究所提倡的边缘人转化策略相对较为宽泛,理论性较强,缺少具体操作性,本文致力于研究相对具体的措施,可供教师参考与使用。
2.更加重视边缘人素质结构的全面发展
以往的研究缺少从个体素质发展的角度探析边缘人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策略,本文将基于学生素质结构全面发展的视角,根据学生发展的机制,提出根本性的边缘人转化策略。基于发展的视角探讨边缘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方法转化边缘人。以往的观念认为,教师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过程,但并非如此。基于陈佑清教授的教育活动论,教师是通过作用于学生的活动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基本机制为:教师→学生活动→学生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利用发展的视角研究边缘人,用发展的方法转化边缘人。根据学生发展的机制,主要探究学校教育中的转化策略,以及教师角度与学生活动角度的具体转化方法。
一、小学课堂边缘人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边缘人的概念界定与概念辨析
1.边缘人概念界定
西方社会对边缘人这一概念的认识由来已久。在社会学中,边缘人通常用于描述处于两种不相容的文化中,不能融入任何一种文化的中间群体。此概念最初是被社会学家齐美尔和其学生罗伯特·E·帕克,运用于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之中。[[[]李森,杜尚荣.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35(07):115-122.]]在社会学中的边缘人的定义是一种较为广义的定义方式。
在教育学领域中,由于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与社会情境具有相似性,但学校教育教学情境又有其特殊性,因此教育学领域的边缘人概念与社会学中的边缘人概念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一般地,在教育学领域,边缘人通常用于课堂教学情境中。在本篇论文中,我们采用的是这种较为狭义的定义方式,即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定义。
边字有物体的周围部分、国家或地区的交界处等基本字义,缘字也有器物的边沿等字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边缘有两种释义:一是名词,指沿边的部分;二是形容词,指通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25,79.]]最初社会学中对边缘人的定义是指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人,此定义使用的是第二种释义。在教育学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第一种释义。但若将此释义简单地运用到课堂教学领域,似乎可以用其指代远离中心群体的人,是一种方位意义上的远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并没有在方位上远离中心群体,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边缘人在方位意义上恰恰处于中心群体之中。因此,对于课堂教学领域中的边缘人定义不能生搬硬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9893.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