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唐代粟特史姓家族谱系研究【字数:7318】

2023-03-29 14: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唐代粟特史姓家族谱系研究
引言

  唐代,随着政局的稳定,大量粟特人在中原定居。中亚史国人改姓史,随着时间的发展,粟特史姓家族开始融入唐代社会。本课题从粟特史姓入手,探讨史国人来到中原后其之定居、婚姻、风俗,随着时代的变化,粟特史姓如何融合社会,部分史姓如何进入唐代上层社会,在唐代社会中,粟特史姓在政治、文化上存在哪些影响。

  关于粟特史姓的相关研究有荣新江先生《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马晓玲《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研究》、杨凯军的《西安北州史君墓石椁图像初探》、高文文《唐河北藩镇粟特后裔汉化研究》、李晓明《唐史宪诚家族在河北的活动》、李晓明《唐史孝章家族研究》、尹勇《唐魏博节度使史宪诚族属再研究_兼论_泛粟特_问题》等等。

  粟特人,善于经商,其行商的组织形式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长途运输,而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快递的组织形式,通过一站一站的接力运输,将货物从一个地方转运到另一个地方。这种方法就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设立站点,以便运输,而有的站点日益庞大,就形成了大的聚落,乃至一国。粟特史姓,就源自于中亚诸国中的史国。史国,或曰佉沙,曰羯霜那,居独莫水南康居小王苏薤城故地。[[[]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47页。]]因为其国名为史,所以以国为姓,姓史。

  一、迁徙

  粟特人的故土主要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并且包括了部分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领土,也就是泽拉夫珊河流域,位于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这片土地上中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国家,其中就包括羯霜那史国。因此能够出现的唐朝的粟特族史姓家族成员,一定是经过一代人乃至数代人地迁徙进入中原地区的。荣新江先生在《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认为粟特人是以一条自西向东的路线迁徙至唐朝的。以昭武九姓的各个城邦国家开始,分三条线路。分别是碎叶至北庭,经伊州至沙州。由疏勒经龟兹、焉耆、西州、伊州至沙州。最后一条是有疏勒经于阗、播仙镇、石城镇至沙州。其后由沙州开始向东继续迁移,经过瓜州、肃州、甘州、凉州至靈州、并州、原州。[[[]荣兴江《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古时期粟特人的迁徙与入居》,荣新江、张志清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4页。]]史姓家族就是如此。

  以史索严墓志为例,公讳索严,字元贞,建康飞桥人也。[[[]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260页。]]墓志中所说的建康,不是我们熟悉的南京,而是前凉张骏所设立的建康郡,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高台县,由于缺少史索严祖辈的文献史料,无法得知,其祖辈是何时到达、如何到达建康飞桥地区的,所以无法知道在到达建康飞桥之前,他们曾经迁徙到过哪里?又在哪里居住过多长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条大致的迁徙方向:由西向东。从史国到了建康飞桥,后来因为其先从官,因家原州。,祖上做官的原因迁徙到了原州,而到了史索严这一代,则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史索严横跨隋唐两朝,他的迁徙在隋朝就已经开始了,仁寿四年从辇驾于东宫,除大都督長上宿衛,因而来到了长安,此后便以长安为中心开始活动:大業元年,授平涼郡都尉。義寧二年,武皇帝拜朝請大夫,兼授右一軍頭,討薛舉。武德四年,除右屯衛立功府驃騎將軍。貞觀元年致仕。顯慶元年五月十三日卒於原州萬福里第,年七十八。三年,遷葬於原州城南高平之原。[[[]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260页。]]在史索严致仕后,他又回到了原州。并且葬在原州。

  史诃耽家族与史索严家族有着相似的情况,根据他的墓志记载君讳诃耽,字说,原州平高县人,史国王之苗裔也。[[[]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284页。]]原州位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而史索严为史国王之苗裔,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史诃耽家族是从粟特史国,迁徙到原州的。我们可以从史诃耽的曾祖史尼的官职魏摩訶大薩寶、张掖县令中了解到,史诃耽家族在从史国到原州的路径当中,经过了张掖,此外还有史诃耽祖父史思周京左师萨宝、酒泉县令中的酒泉县,随后才到达了原州。而后史诃耽因官来到了长安武德九年,別敕授左二監,尋奉敕直中書省翻譯朝會,祿賜一同京職。[[[]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284页。]]于总章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卒於原州平高縣勸善里舍。于咸亨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葬于原州之平高县城南百达原。

  在宁夏固原,与史诃耽家族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史道德家族,《史道德墓志》记载其先建康飞桥人事。史道德家族,在来到中原地区的路途中,也经过了建康飞桥,远祖因官来徙平高,其后子孙家焉,故今为县人也。[[[]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276-377页。]]祖辈跟随着官职的变化,迁徙到原州。到了史道德这一代,又因官迁徙到北平。總章二年,拜給事中,遷玉亭監。龍朔三年,除蘭池監。[[[]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276-377页。]]

  从以上三个家族皆是由隋入唐,并且比较清晰完整地纪录了入唐前后的迁徙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从中发现其迁徙的路径与方式是从西到东,一步一步逐步迁徙。而在这过程中,有两个地方比较重要,一个是建康飞桥,一个是原州。这俩个地方应该是隋唐粟特人进入中原地区的主要中转地点。而从史道德与其祖辈的籍贯改变可以看出,随着进入中原的时间越长,其籍贯也就越靠近中原地区,所以进入唐中后期之后,在墓志上少见诸如建康飞桥、原州等边区地名,只有在其祖辈官职等细节处可发现一二,如史懷訓家族,史懷訓墓志中如此写到,君讳怀训,字仲晦,济北人也。[[[]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六辑,第356页。]]此时的史懷訓已经到了济北郡。但是,他的曾祖史归曾做过原州刺史,我们就可以知道,史懷訓是从原州迁徙到济北的。

  此外,我们还能在一些未记载祖辈后代的粟特史姓墓志铭中,看到一些迁徙的痕迹,比如史住,居住地是西州高昌[[[]周绍良,赵超《墓誌彙編·續編》咸亨一〇九《史住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8页。]],史敬奉是靈州灵武人[[[]劉昫《旧唐书》卷152《史敬奉传》附《野诗良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78页。]],都是在迁徙路线之上,与史索严等家族相比,只是深入中原的程度不同罢了。

  除了以上这种,一代一代逐步内迁的情况外,还有在李唐成立后,直接进入唐朝的特殊情况。

  比如史多,字北勒家族,史北勒的曾祖父达官,是本蕃城主,祖父昧嫡,袭本蕃城主。父亲史日派遣他的儿子史北勒,来到唐朝。史多来到朝廷之后,拜中郎将,又加冠军大将军,进上柱国,后又转右领军卫中郎将。開元六年十月廿六日卒於里第,年一百一,七年遷洛陽城南。[[[]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陽出土少數民族墓誌匯編》,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89页。]]史多直接从史国,迁到了长安,并且安顿下来。

  再比如,史诺匹延,字义本家族,史义本在其墓志中记载,其父本西蕃史国人,后归附唐朝,而史义本在大唐出生,久存揚府,寄在江都,授游击将军。開元七年卒,年五十八。葬河南縣龍門鄉費村。有子女五男一女。[[[]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陽出土少數民族墓誌匯編》,第190页。]]以上两个家族的迁徙路线则完全省略了中间的迁徙路线,由西域直达中原地区。

  二、官职

  粟特一族的武力强大,在入华之后,参与了众多的战争,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而李唐王朝也对此表示肯定,不吝封赏。作为粟特族一支的史姓家族,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量的史姓家族成员,通过战争获得了功勋,从而在唐朝立足。

  首先来看史索严家族,史索严家族是入唐比较早的家族,据其墓志可知,其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曾祖史罗,其为后魏宁远将军、西平郡公、食邑八百户。其后入隋,祖父鎮遠將軍、通直散騎常侍,襲爵西平郡公。与考周三命上土曠野將軍、殿中司馬、左衛掌設府驃騎將軍。[[[]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260页。]]均为隋官,未入李唐,不表,史索严经历隋唐两朝,唐朝开国第二年,拜为朝请大夫(文散职,正五品),兼授右一军头(原为鹰扬郎将,正四品下),并且出师讨伐薛举。武德四年,除右屯衛立功府驃騎將軍(武散官,从三品)。他有四个二子,分别是法僧、德僧、德威、神義。但是没有史料记载,史索严墓志之中也没有他们的官职记载。

  其次,入唐较早的史姓家族还有史道德,字万安家族,史道德的曾祖父史度是河渭鄯三州諸軍事,[[[]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276-277页。]]祖父是隋開府儀同三司、左衛安化府驃騎將軍。[[[]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276-277页。]]皆未入唐,不表。史道德的父亲其姓名未见记载,是唐正議大夫(正四品上)、平涼縣開國侯。有爵位可以说明他在李唐的建立过程中有功勋,而到了史道德,東宮左勳衛,總章二年,拜給事中,遷玉亭監。龍朔三年,除蘭池監。[[[]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276-277页。]]只剩下一个为国家放牧的小官。史道德子为史文瓌,无史料记载其官职,史道德墓志亦没有记载。其家族至此没落。

  然后,入唐较早的史姓家族还有史万宝家族,《史懷訓墓志》记载,史懷訓曾祖父史归魏驃騎將軍、隴西道都督、原州刺史、靈武郡開國公。祖父史静宇文朝開府儀同三司、涇州總管、原蘭河渭等六州諸軍事、六州刺史、太平縣開國公。[[[]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六辑,第356页。]]以上皆为入唐不表,父史万宝官至大丞相府功曹參軍、左光祿大夫、右衛將軍、襲封太平縣開國公。后领兵平乱王世充与窦建德,最后官至民族尚书、检校洛州都督,授佐命功臣第二等,封原国公,在其死
后謚曰肅。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被称作长安大侠的史万宝在李渊起兵的同时起兵响应,并且在反击隋朝的战争中,与李神通等举兵应太原并且与一同起兵的何潘仁一起,联合平阳公主攻下鄂县,后李神通为行军总管,史万宝为副。长安平,万宝以功授右翊卫将军、上柱国,封太平郡公。[[[]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832页。]]武德元年(618)十二月,李密叛唐东走,镇守熊州的史万宝即遣将士追蹑,遂斩密等,传首长安。其子史懷訓,東宮右千牛備身(正七品)。从其子官职可见,史万宝家族也显颓势。

  还有史诃耽家族,据其墓志记载史诃耽曾祖父史尼的官职是魏摩訶大薩寶、張掖縣令。[[[]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284页。]],而他的祖父史思官职是周京左師薩寶、酒泉縣令。[[[]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284页。]],父史陁(史射勿)的官职是隋左領軍驃騎將軍[[[]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284页。]]由于他们皆未入唐,不表。史诃耽初为平原郡中正后还乡赋闲,直到李渊起兵,黠贼薛举,剖斮幽岐,史诃耽响应,于是拜唐上骑都尉,授朝请大夫。而后因其在养马方面有特殊才能,特敕北门供奉进马,又在任职过程中表现出了语言天赋,武德九年,別敕授左二監,尋奉敕直中書省翻譯朝會,祿賜一同京職。成为了中书省的翻书译语直官。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晋升从宣德郎、朝請郎、通義郎、朝議郎再到游击将军从七品到五品。史诃耽无子嗣的记载。史诃耽家族的其他成员还有,史诃耽的兄弟怀庆、护罗、史道洛、史大興四人以及史诃耽侄子、史大興之子史铁棒,其中仅史道洛为左亲卫、史铁棒为司驭寺右十七监,其余无官职。

  此外还有史瓘家族,据其墓志可知,史瓘于天宝六载逝世,年七十。以二十年为一代人估算,其曾祖所在时间,正是唐朝初立的时间点。史瓘曾祖史忠懷德郡王(从一品)、鎮軍大將軍(从二品),贈荊州大都督(从二品)。祖父史元暕太僕卿(从三品)、上柱國(正二品)、薛國公(从一品)。父史思贞通事舍人(从六品上)史瓘本人相州成安縣令(从六品上)。史瓘无子嗣记载。[[[]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陽出土少數民族墓誌匯編》,第191页。]]

  从以上四个家族的成员的官职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隋入唐的粟特史姓家族,虽然有入唐第一代的努力,立下巨大武勋,但是却无法传递给下一代。其家族往往经历一至二代人便泯然于众人,这里值得指出一点,史诃耽、史索严、史懷訓、史瓘虽然记载了祖辈,却无后裔记载。史道德记载了祖辈,但是后辈仅记载了名字。结合其家族官位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仅记载后裔名字或者不记载后裔的原因是,他们的后代不再显耀,抑或者是后代不再有功勋。

  当然除了在唐朝建立之时,为其成立立下功劳的史姓家族成员,如史索严右屯衛立功府驃騎將軍(从三品)、史万宝大丞相府功曹參軍、左光祿大夫、右衛將軍、襲封太平縣開國公。以平王世充、竇建德功遷民族尚書、檢校洛州都督、佐命功臣第二等、原國公,謚曰肅。史道德父正議大夫、平涼縣開國侯。史忠懷德郡王、鎮軍大將軍,贈荊州大都督。(从二品)[[[]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陽出土少數民族墓誌匯編》,第191页。]]这些官位很大的史姓家族,也有一些比较平庸的史姓家族,比如史陁家族,史陁未记载祖辈,可知其祖辈不显,其本人呼論縣開國公(从二品)、新林府果毅(从五品下)有子二人,史师父師□朝左□衛,史英左衛郎將,襲封父邑。[[[]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160-161页。]]有孙女二人,师女嫁安懷、英女,嫁康氏。

  粟特一族一直是凭借武力在唐朝立足,而现在其显耀的武勋逐渐消失,甚至有像史诃耽一样,由武职转向文职的情况。结合唐朝初立,由战乱转向和平的社会大背景,这样地变化似乎也是合理的。

  也因为如此,所以粟特史姓的官位变化在唐朝呈现一个类似波浪起伏的状态,以我目前所掌握的墓志以及史姓的家族成员来说,共有30个家族或者个人有官职军功,其数量分布为唐初11个,安史之乱4个,安史之乱后对吐蕃战争3个,唐末5个,其余7个。这其中,不计安史之乱中的官职(史姓称帝),我们可以看到,史姓家族成员在唐初、安史之乱、对吐蕃战争、以及唐末的时候出现最多,而这些时候也都是战乱频发的时间点。

  在安史之乱中,出现的粟特史姓有史思明家族、史余緒、史定方、史招福后三者皆为安史部将。而后在因安史之乱影响下的吐蕃入侵战争中又有史敬奉、史抗、史履澄,其皆为边将。

  唐末时又出现了史匡翰家族,史敬存、史完府、史儼、史敬鎔,后四人皆为李克用部将。

  史匡翰的曾祖父为史怀清安慶九府都督,祖父为安慶九府都督,史匡翰的父亲是史建瑭,字國寶典昭德軍、檢校工部尚書、檢校左僕射[[[]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63《史匡翰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052页。]]按之前的结论,史匡翰家族在其父这一代应该没落了,但是到了史匡翰却更加的显耀,其原因还是因为战争,史建瑭擒叛將李瑭,立功授检校工部尚书(正三品),从而为其家族续写辉煌。史匡翰袭父功而升军职,立下基础。史匡翰有子四人,彥榮宮苑史,湊州刺史。、彥澄西頭供奉官、彥琪西頭供奉官、□□□別駕。从史匡翰的后代官职来看,其家族又显颓势。

  与史匡翰家族[[[]薛居正《旧五代史》卷55《史建王唐传》、《史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740页。]]有着类似际遇的家族还有史用诚家族与史宪诚家族。史用诚卒于太和四年(830年),时年五十九岁,以20年一代人推算,其父史播在安史之乱前出生,经历安史之乱。史用诚曾祖父史惟靜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侍御史,河南節度先鋒兵馬使。祖父史勤銀青光祿大夫、太常卿,兼侍御史,河南節度先鋒兵馬使。父亲史播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河南節度軍馬都兵馬使,兼御史中丞、普寧郡王。三代袭河南節度先鋒兵馬使[[[]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47《史用誠墓誌》,第7732页。]],甚至在史播这一代,还更进一步封普寧郡王,不难猜测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为史播提供了机会,再次立下武勋,史用诚家族继续延续,到了史用诚又有讨伐吴元济之战,而累迁左羽林军大将军。史用诚有三子一女,史宗简、史宗授、史副郎、平娘,除史宗简为福王府參軍,其余皆无记载。

  史宪诚家族,史孝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48《史孝章传》,第4790页。]]卒于839年,时年39岁,以二十年一代人估算,其曾祖父史道德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怀泽郡王经历了安史之乱,但由于《史宪诚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零《史宪诚传》,第5935页。]]中未记载,史道德也未有史料,无法确定其安史之乱前的官职,但至少可以确定,其家族一定是在安史之乱中立下了不小功绩。乃至史周洛可以袭封北海郡王。史宪诚平田布军乱,后为乱军所杀,史孝章得其荫蔽,至离世官至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朝散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右仆射[[[]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零《史宪诚传》,第5935页。]],史孝章有子三人,其二早逝,独留史焕,有一女史十三娘,官职婚假皆无记载,至此史宪诚家族衰落。



  三、婚姻

  婚姻是延续家族传承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繁衍壮大的根本凭借,而粟特史姓的婚姻状况则随着入唐的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

  卢兆荫在研究中亚何国人的时候,曾以何文哲为例子,论证了他的观点——粟特后裔在婚姻方面仍旧以族内通婚为主。[[[]卢兆荫《何文哲墓志考释——兼谈隋唐时期在中国的中亚何国人》,《考古》,1986年第9期,第844-845页。]]但是程越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其认为,虽然入华的粟特族后裔仍旧保持着族内通婚的风俗传统,但是在他们中间,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与汉人通婚的现象。以此认为是汉化的具体表现。[[[]程越《从石刻史料看入华粟特人的汉化》,《史学月刊》,1994年第1期,第24-25页。]]此外,持有这样观点的还有李鸿宾,他也认为族内通婚是入华粟特人婚姻的首要选择,但是除了族内通婚,与外族人结合也时有可见。[[[]李鸿宾《唐代墓志中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4-86页。]]陈海涛和刘慧琴通过比较唐朝安氏和康氏两姓的墓志指出,随着其入唐时间的推移,家族的规模越来越大,族外婚相比于族内婚的数量越来越多,有取而代之的趋势。[[[]陈海涛,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77-387页。]]殷宪却认为虽然入华粟特后裔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汉人接受,出现了通婚的现象,但是,粟特后裔中的贵族、高级官员等部分却仍然保持着族内通婚的传统。[[[]殷宪《唐石善达墓志考略》,荣兴江主编:《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2-456页。]]

  我认为在史姓家族之中,更多存在的是类似陈海涛、刘慧琴的观点,他们的婚姻经历了一个由粟特族内部通婚,到与外族通婚地转变。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我们所能知道的粟特史姓的婚姻状况有,史索严、安娘夫妇,史陁孙女二人,安怀夫妇、康氏夫妇。史诃耽、康氏(甘州张掖人)、南阳张氏夫妇。史思明、辛氏夫妇,史懷、娶顿丘李氏夫妇,史思礼、武功苏氏夫妇,史宪诚、冀国夫人李氏、赵国夫人高氏夫妇,史瓘、河东薛氏夫妇,史用诚、李氏夫妇,史匡翰、鲁国大长公主夫妇。

  表一粟特史姓婚姻嫁娶情况表

  姓名嫁娶大致时间(以逝世时间作为参考)

  史索巖,字元貞安娘,字白[[[]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272-273页。]]顯慶元年656年

  史陁孙女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