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现代聊斋”自媒体公众号研究【字数:7652】

2023-03-29 14:1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现代聊斋”自媒体公众号研究
引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微信、微博、博客这样的自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文学文体会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变化,自媒体文学这种新的文体在当代文坛也有了一席之地。自媒体文学经历了博客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色。

  目前关于自媒体写作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某个自媒体平台,对其文学类型进行研究。例如,关于博客写作,陈庆在《博客文学:零壁垒自媒体文学形态——中国博客文学的兴起与研究现状》中将博客界定为,博客文学是博主用电脑创作,在博客页面上发表的新的文学形式,是网络文学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形态。博客文学具有杂语狂欢、虚拟主体、全息复制、超文本、有机评论等特点,不能下载作媒介转换。[[[]陈庆:《博客文学:零壁垒的自媒体文学形态——中国博客文学的兴起与研究现状》,《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第135~137页。]]其中他提到了博客文学具有杂语狂欢的特点。杂语狂欢是指,人人都可以成为博客作者,发布来自民间的、受压制的、受禁锢的内容,从而实现文学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自媒体写作正是因为在内容上具有自由开放性,因此其文体也需要更新去适应这种新的写作方式。孔庆东的《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一文中指出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当代文学诞生了一种崭新的文体——博客。[[[]孔庆东:《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第41~43页。]]博客是早期自媒体写作的一种形式,其文章体式具有灵活性,是基于传统体裁之上的跨文体写作。自媒体写作发展以来,从博客文学到微博文学再到微信文学,文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博客文学的文体接近于杂文,具有批判性。

  关于微博写作,李存在《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一文中对微博进行定义:它是借助微型博客为传播媒介,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为目的,以140个字符以内为文本样式,具有俳句体的凝炼传神、即时化的个性表达、集聚式的实时互动特质的一种新文体。[[[]李存:《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第65~72页。]]微博较之于博客,表达更为精简,迎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这也是微博比博客更受欢迎的原因。发布微博讲求瞬间的灵感,真实地表达,这与传统写作的思想深邃、文笔考究的特点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微博内容更加通俗化,平民化。韩啸在《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中指出微博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既体现着个人表达解放时代的到来,更标志着真正平民文学的降临。[[[]韩啸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当代文坛》,2011年第6期,第4244页。]]

  目前微信公众号成为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人或写作爱好者发布文章的渠道之一。微信公众号中发布的文学性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是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兴力量。欧阳文风和都鹏飞在《微信文学的价值体认》一文中指出微信文学是一种社会镜像,人们通过微信平台用图文表达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是个人对社会‘真实面目'的理解和把握。[[[]欧阳文风,都鹏飞:《微信文学的价值体认》,《江海学刊》,2015年第1期,第201~205+239页。]]此外,欧阳文风和都鹏飞还提到微信文学具有人文关怀,这与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一致。不难发现,微信文学的主题常涉及到,真理、道德、价值观,这正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自媒体写作有着不受传统文学体裁的约束、内容上自由开放、主题上体现人文关怀、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已有的自媒体写作研究大都在宏观层面泛泛而论,鲜有个案研究。目前,微信平台成为自媒体写作领域中的一个较受欢迎的平台,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拟通过分析现代聊斋自媒体公众号的创作特质,一方面以实证研究充实目前已有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有效推动今后自媒体写作研究的深入展开。

  一、现代聊斋自媒体个人公众号概况

  自媒体写作是一种跨文体写作,体裁上具有模糊性,内容上具有杂糅性。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自媒体写作在各方面都具有难以准确界定的特点,因此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一定的自由度。现代聊斋微信公众号置身于自媒体写作的潮流中,很好地利用了自媒体写作创作自由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独有的创作风格。现代聊斋微信公众号属于个人运营的公众号,运营者是前媒体人余少镭,曾任《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编辑,著有《造文字的反:一个草民的造字运动》及《现代聊斋》系列等书。余少镭作为传统的媒体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时事新闻的敏锐洞察力。

  现代聊斋公众号每篇文章阅读量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之所以能够深受读者喜爱,是因为其文章在题材上、主题上、风格上具有独创性。从题材上看,现代聊斋主要选材于笔记小说、历史典籍、章回小说;从主题上看,现代聊斋的文章通过改写名著、史书、典籍中的故事,将故事与当下时事热点事件相结合,从而达到影射人性、批判不良社会现象的目的;从艺术风格上看,现代聊斋所发布的文章属于一种古为今用的讽刺文章。现代聊斋公众号选材范围广、主题思想深刻、语言幽默犀利在自媒体写作领域中具有自身特色。

  二、现代聊斋的内容和主题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可以为运营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公众号的运营者不免带有一些功利心,只有获得更多的受众才能带来效益。因而越来越多的公众号为了迎合大众碎片化的阅读时间,作品思想浅显、内容缺乏原创性。现代聊斋公众号能在如此的大环境下,秉持着内容为王的原则,保持原创,风格自成一派,实属难得。通过分析现代聊斋公众号的内容和主题,可以发现它的独到之处。

  (一)题材分析

  现代聊斋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涉及到改写古典题材的故事和评判热点新闻事件两个方面。在真实新闻事件的刺激下,现代聊斋选择用影射的方式来写作。改写古典题材的故事则是为文章披上隐而不露的外衣,其目的在于抨击社会弊端、揭露人性丑态。现代聊斋所推送的文章主要有五个系列,即西游解毒、重口笔记、造成语的反、文字狱档和史记解毒,五个系列选材各有不同。

  1、《西游记》题材

  西游解毒系列选材于百回本《西游记》。西游解毒原是取自西游解读的谐音,然而毒字又有另一番含义。西游解毒中的毒指的是《西游记》中所体现的传统礼教,解毒是指作者以现代眼光解读《西游记》,分析传统礼教的危害。西游解毒系列选材于百回本《西游记》,而大部分读者对于《西游记》的印象是停留在儿时86版的影视剧,很少有读者完整地读过《西游记》原著,影视剧中所呈现的师徒四人是有着积极正面的形象。作者正是利用这一点,从原著中找证据,打破读者对《西游记》的传统印象,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西游解毒取材的角度十分新颖,例如对孙悟空形象的探讨、对取经动机的深挖、盘点《西游记》中用到的酷刑和《西游记》中的情欲故事。

  西游解毒系列对于取经动机颇有研究。关于取经,缘起于泾河龙王与李世民之间的过节,取经的目的是由于如来佛祖观看四大部洲,认为南赡部洲的人贪图享乐、争名夺利、滥杀无辜、需要三藏真经来劝人向善,度亡脱苦。而西游解毒系列却有另一套看法,认为魏征斩龙事件的始末都是由如来佛祖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李世民成为传经的代言人。至于,取经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劝人为善,而是佛教为了香火供奉与道教之间的资源争夺。从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笼罩着整部《西游记》,神佛主宰着皇权,皇权又控制着百姓,百姓敬畏着神佛与皇权。

  作者以新的视角解读《西游记》,为的是让我们看到传统礼教对人的迫害之深。西游解毒系列选材于《西游记》是一种十分明智的做法,对于《西游记》中的故事,普通读者并不陌生,但也很少有人深究过,这样的选材既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基础,又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

  2、笔记小说题材

  重口笔记系列是以诙谐幽默的笔法对笔记小说进行翻译或改写,夹杂众多嬉笑怒骂的文字,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一种曲折的影射,婉而多讽,诙谐幽默。重口笔记系列主要以改写清朝笔记小说为主,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和乐钧的《耳食录》。笔记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写鬼写怪,揭露世风日下,讽喻人心不古,体现了文人的拳拳救世之心。

  笔记小说另一个特点则是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由于它流行于一个佛道盛行,鬼神观念泛滥的时代,因此人们对奇幻故事深感兴趣,这也成为了笔记小说得以发展的动力。重口笔记系列同样借用了笔记小说这一特性,借笔记小说中的志怪故事引起现代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戏仿或挪用笔记小说中的志怪故事直指社会百态。

  清代的笔记小说具有自娱性、劝惩性和虚构性的特点。笔记小说的作者记载的关于狐妖鬼怪的故事,神秘奇幻,妄言妄听,并非在乎故事的真实性,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搜奇猎艳的好奇心,体现了作者自娱自乐的闲情雅致。这种题材的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也不会显得过时,读者反而可以从这些游戏谰言中获得阅读的乐趣。重口笔记系列正是因为将笔记小说搜奇猎艳的故事化为己用,再将故事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使文章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更加具有趣味性。

  3、历史题材

  现代聊斋公众号中文字狱档系列和史记解毒系列皆是以史书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文字狱档选材于《清代文字狱档案》,史记解毒则选材于《史记》。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现代聊斋中的历史类文章,从史书典籍中选择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故事,通过将史书中的故事进行加工,表达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看法,文章构思巧妙,剖析问题角度新颖,颇受读者喜爱。

  《清代文字狱档案》是故宫博物院编印的资料集,记载了清朝涉
及文字狱事件的历史档案。清政府大兴文字狱是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动势力,企图消灭不利于清政府统治的言论。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隔膜》一文中指出: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字之祸,是起于笑骂了清朝。然而,其实是不尽然的。[[[]鲁迅:《鲁迅杂文全集(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页。]]他认为真正的原因是隔膜,即统治者的残暴虚伪与被统治者的麻木愚昧之间的矛盾。文字狱档系列通过将文字狱中的各种案件进行整合,指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以清代文字狱为题材的文章,有助于现代人对文字狱罪恶本质的认识,其中所指出的当时清朝社会的某些问题,在我们今天依然存在,也对当世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史记解读系列取材于《史记》。《史记》既是一本史书也是一本杰出的文学著作。作为一本史书,班固称其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班固:《汉书(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1964上海第2次重印),第2738页。]]。作为一本文学著作,鲁迅称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史记解读系列通过叙述《史记》中的名人事迹,给我们传递一种正向的价值观。然而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还有一些我们不能断然的去评判其好坏的人物,但我们读古人的故事必然会引发今人的思考,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4、成语题材

  在现代聊斋公众号中,造成语的反这个系列的选材,则不同于其他四个系列。造成语的反顾名思义就是要打破固有的成语形式。文章以作者独创的四字成语作为标题,这些作者自创的四字成语有些是作者根据谐音改编的,有些则是截取各类史书典籍、笔记小说以及报纸刊物中的词语,涉及范围甚广。造成语的反系列的行文顺序是,开篇对成语进行释义,再标明词语出处,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词语的来源,最后用新造的成语进行造句。这个系列的文章写作方式独特新颖,充分发挥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聊斋公众号的选材与其创作主题密不可分。现代聊斋选材涉及到的古代小说、历史典籍,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处都是有关于人性的主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揭露人性是现代聊斋公众号思想主题。



  (二)主题思想

  现代聊斋采用影射模式,将古典题材的故事与热点事件结合,从故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观点。其主题涉及到对官场陋习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对世态炎凉的揭露等。由此,可以看出整个公众号的思想基调是反映人性的。作者之所以将公众号取名为现代聊斋也是出于对《聊斋志异》写妖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这一特点的欣赏,这大约也是作者对自己创办的公众号所寄予的初心。

  在重口笔记系列《不是鬼太狡猾,而是人太亏心》一文中,开篇讲述了《子不语》中的一则故事《鬼冒名索祭》。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自己过失杀人而逃跑,于心有愧。另一只鬼得知此事,冒名顶替被害人向主人公骗取祭祀供奉。不料,被害人却没有死,得知真相的主人公恼怒不已。袁枚的故事告诉我们心中有鬼之人,才会被鬼乘虚而入。而作者巧妙的将此故事与赵锡永事件相结合。赵锡永曾自称是某研究员,在国内各地行骗,使得不少官员信以为真,聘任他为顾问。赵锡永的骗局最终被揭穿了,但事件背后所暗含的情理确无人思考。将故事中的道理与新闻事件结合,不难发现,作者在影射那些官员之所以被骗,是因为心中有有鬼,直指官场现状。此故事也在劝诫世人,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都要做到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除了对官场陋习的批判,作者还关注人伦道德,反对封建礼教中的糟粕文化,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重口笔记系列《不缠足的女德班都是耍流氓》一文中,作者借用《子不语》中《裹足作俑之报》的故事与当下社会中开办女德班现象相结合,批判女德班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是历史的倒退。《裹足作俑之报》的故事中,讲到女子裹足陋习的始作俑者是南唐后主李煜,而他在死后也因为生前的罪孽得到了惩罚。作者认为如今的女德班没有缠足这一学科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女德班,从而讽刺女德班中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封建守旧的糟粕,是对女子身心的摧残。这样的表达方式,使人醍醐灌顶。

  现代聊斋最擅长的就是通过讲述故事,揭露社会的世态炎凉。如在《为众人抱火者,要把他变成一个中年油腻猥琐鬼》一文中,作者讲述了《子不语》中的两则故事,表达了为他人利益牺牲自我的人不可被辜负的道理。作者先是截取了《穷鬼祟人富鬼不祟人》的故事,印证了有人祭拜、有纸钱烧汇的鬼,是不会作乱的。此故事乃是为了下一篇故事埋下伏笔。接着作者又讲述了另一则故事,出自《顾尧年》。顾饶年为民请命而死,在死后化成鬼,为了讨要纸钱而作祟。作者分析道,顾尧年死后因为无人祭拜,才会导致他与人作祟。顾尧年活着的时候为众人付出生命,死后却要靠作祟来获得祭品,可见他的付出已被人们遗忘,是多么的可悲。怪力乱神之事自是不可当真,可故事中的情理却是实在。为众人抱火取暖的人,众人也不可使他困顿于风雪之中。

  官场陋习是每个时代不可避免的问题。造成官场陋习的原因,正是因为贪婪和欲望扭曲了人性。封建礼教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传承。礼教已成为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顽疾,摧残着人性,造成了一桩桩人间悲剧。世态炎凉则是人性遭到扭曲时最直接的表现。由此可见,现代聊斋的主题思想涉及到官场、礼教、世情,皆是反映人性遭到扭曲的样子。

  三、现代聊斋的艺术风格

  现代聊斋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其笔法幽默风趣,婉而多讽,具有讽刺的艺术特征。讽刺文章具有复活传统文体和善用讽刺的特点。复活传统文体是指现代聊斋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挪用和戏仿,从而达到影射社会现实的目的;善用讽刺是指现代聊斋中的文章通过冷嘲的方式,反映人性扭曲的主题。

  (一)传统文体的复活

  现代聊斋公众号中的文章涉及到对各类史书、笔记小说、名著典籍进行改写。这些在文章中被改写的传统文体,被称之为源文本。现代聊斋采用戏仿和解构的方式对源文本进行改写,从而影射当下,达到嘲讽的目的。

  现代聊斋以源文本为中介,在对源文本进行戏仿的同时,对古典作品中所反映古代社会的人性弱点进行批判,其目的在于影射当下社会中类似的现象。例如在《这样的报应虽爽,却让人更绝望》一文中,作者分别从《阅微草堂笔记》以及《夜谭随录》中截取了三则关于长随的故事。长随是古代的一种职业,是指跟在官员身边帮助一同处理公务的人,相当于今天的秘书。文中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江宁知府钟光豫手下的两位长随,半夜被女鬼吓死的故事。随后,作者在《清代文字狱档案》中找到了当年钟光豫处理蔡显的文字狱案的记录。钟光豫负责盘查蔡显的作品中是否有悖逆的内容,结果查出大量造谣之词,蔡显也因此遭祸。作者分析道,盘查书籍这样的工作钟光豫是不会亲自去做的,自然是由手下长随来完成,因此生杀予夺这样的大事也就落在了长随的手里。由此可见,长随也曾迫害过许多人,那么有鬼来索命,也不奇怪。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女鬼出卖色相,只为给自己还在阳间的丈夫换取一份长随的差事。这个故事印证了长随是一份肥差,只要跟对了主子,就可以做狐假虎威的寄生虫了。可是,背后的靠山一旦倒塌,长随们高枕无忧的日子也将结束。文中的第三个故事讲得则是长随的落魄。一对好朋友,一个姓宋,一个姓林,都跟随某监司工作。后来监司被罢官,兄弟俩也过上漂泊的生活。不久,宋得病死去,死去后因为得不到祭祀,便托梦于林,埋怨他不给自己烧纸钱。林向宋哭诉,表示自己已经身无分文。第二天,林醒来发现床边有一只猪,原来是宋投胎成了猪,于是林将猪卖了,给宋买了香烛纸钱。文中的长随们终不得好下场,要么被鬼索命,要么逼的妻子卖身,要么死后堕入畜生道。长随这个职业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作者通过对古代长随这个职业的描写,暗讽当今社会中类似于长随的一类人,靠着关系攀附,怙势作威。由此可见,作者将传统经典中反映古代社会人性污浊的一面与现实社会做类比,通过讽刺古代社会实现,以达到批判当代社会的目的。

  除了对源文本的戏仿,现代聊斋在创作时会对源文本进行解构,以现代的眼光打破源文本中已有的观念,建立新的、合理的观念。如在西游解毒系列中,作者希望展现《西游记》中的封建礼教迫害人的主题,便将孙悟空的形象进行解构。大众眼中的孙悟空一直是个敢拼敢闯,不受约束的形象。而作者在西游解毒中对于孙悟空却提出了九大缺点,信仰紊乱、权欲熏心、趋炎附势、前恭后倨、滥杀无辜、背信弃义、自高自大、恃强凌弱、意志软弱。众所周知,孙悟空是从一块胞含日月之精华的灵石中蹦出来的,这一身世的描写,体现出孙悟空超凡脱俗、自由不羁的个性,而西游解毒中的孙悟空却是权欲熏心的。作者认为孙悟空自出世就自带权欲,就想当王。若是真的清心寡欲,又为何三番两次想要上天庭做官?得知弼马温是个小官,却又勃然大怒,后又因蟠桃会没有他的席位而大闹天宫。可见,孙悟空也没能逃脱世俗观念,依旧活在封建礼教下,贪图富贵,追求高高在上的感觉。又如,世人皆知孙悟空勇敢善战,不畏强权,连玉帝都不放在眼里,而西游解毒中的孙悟空却是恃强凌弱的,通过《西游记》中孙悟空平日里对猪八戒和沙僧的态度读出他的恃强凌弱。孙悟空对两位师弟的态度依旧是封建礼教迫害下的表现。长幼有序,作为师兄对师弟自然可以趾高气昂,作为师弟就只能忍气吞声。作者通过将《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的形象进行重构,从新的角度剖析了《西游记》中传统礼教给人带来的危害,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视角。

  复活传统文体,以古代的故事影射当下社会,是讽刺文章的一大特色。借助古典题材故事的结构、境界和哲理作为文章的躯壳,把当下的社会弊端填入其中,使其文章充满现实性和时代性,从而达到讽刺社会现实的目的。讽刺离不开现实生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