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汪曾祺散文教学策略研究以《端午的鸭蛋》为例【字数:7276】

2023-02-19 09:4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汪曾祺散文教学策略研究以《端午的鸭蛋》为例
引言

  汪曾祺在1980年凭借小说《受戒》走红文坛。其散文创作成果同样丰硕,出版了《生活是很好玩的》、《人间草木》、《食事》等散文集,人文底蕴深厚,得到了较高的评价。1996年,散文《胡同文化》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这是汪曾祺散文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开始。在此之后,汪曾祺陆续有20余篇作品入选各地中学语文教材。

  二十多年来,对于汪曾祺作品的教学,中学语文界积累一定的经验,也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汪曾祺作品语文教学层面的相关研究有不少。如丘迪的《汪曾祺作品的语文教学研究》分析了汪曾祺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并结合相关作品《金岳霖先生》、《端午的鸭蛋》等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和案例分析,但缺少对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讨。谢雅芳和施靓婕分别在各自的论文《中学语文教材中汪曾祺作品的选编与教学研究》中探讨了如何更好进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汪曾祺作品的教学。谢雅芳的论文以汪曾祺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研究为主,对于教学策略研究着墨较少。施靓婕在论文中对汪曾祺的相关作品,《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胡同文化》进行了详尽的教学分析,包括教材分析、文本解读和教学案列分析,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针对散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许多一线教师也整理了课堂教学的一手资料,如名师李华平教授的《端午的鸭蛋》、张敏老师的《昆明的雨》。这些课堂实录清晰地记录了课堂流程,为汪曾祺散文作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本。但是缺乏学生反应的记录和课后反思。不利于发现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改正。

  在汪曾祺散文的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的鉴赏与品位的不足,大多浮于表面。将相关语句走马观花地朗读一遍了事,很少能深入文本,去字里行间中体会表达的语言特色和感情。在朗读的同时,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帮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语言特色。还有对汪曾祺散文中体现出的人生态度的忽视。汪曾祺的散文蕴含着汪曾祺随遇而安、乐天顺命的人生态度,对于中学生具有启示意义。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这一点。

  本文通过在对汪曾祺散文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教育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端午的鸭蛋》散文教学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汪曾祺散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汪曾祺散文语文教育价值

  1996年,《胡同文化》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到目前为止,汪曾祺陆续有20余篇作品入选各地中学语文教材。其中,散文7篇,包括《端午的鸭蛋》、《昆明的雨》等。

  教师在进行汪曾祺散文作品教学时,不能仅仅关注单篇散文作品本身,要结合汪曾祺散文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育价值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分析教学现状,提出教学建议,思考教学策略。

  (一)民俗风情的文化传承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汪曾祺.人间草木[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3]汪曾祺.人间草木[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正日益凸显。将民俗文化纳入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的风俗掌故,从而唤起对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提升民族认同感,树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描绘了各地独特的地域性风俗,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

  高邮是汪曾祺的故乡,他有不少作品是围绕故乡所作。在《故乡的食物》中,汪曾祺写到了炒米和焦屑。来了客人,以炒米当点心待客。高邮的端午,风俗多和别处一样,只是放黄烟子别处可能没有。高邮的孩子还兴挂鸭蛋络子,高兴的时候就掏出来,吃了。元宵节的风俗倒与别处不同,不热闹,倒有三个乡下汉子齐声唱吉利的歌。元宵节也叫灯节,自然要看灯。除了看灯,高邮还要看围屏,别处似乎也没有。

  在《皖南一到》中从草木写到各县老街道,还有徽菜;《手把肉》一文讲述了蒙古人吃羊肉爱喝酒的民风;《昆明的雨》提及挂仙人掌于门头以辟邪。

  汪曾祺着眼于民间生活与民俗风情,书写包罗万象的民风民俗,是现成的民俗文化资源宝库,是语文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文质兼美的审美教学价值

  汪曾祺散文作品中的语言朴素的。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语言不事雕琢,多使用叙述性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同时使用民间方言和语气词。而不是大量的排比和精美的文笔或工笔描绘。

  汪曾祺的写他的第一位继母任氏娘,那时他弄脏了棉裤,而任氏娘她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寥寥数语就展现了其继母任氏娘的形象,活灵活现。在《端午的鸭蛋》中,写吃鸭蛋这一日常行为,短短几个字就写出了筷子扎进鸭蛋的场景,绘声绘色,让人感受到鸭蛋的美味。

  汪曾祺的语言虽然是朴素的,却蕴涵独特的韵味,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散文《花园》的结尾,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暗含对姑姑的美好祝愿,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极不如意体现出作者对姑姑悲惨遭遇的惋惜,给人以凄凉之感。

  汪曾祺朴素却有韵味的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朴素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庸俗之作的审美鉴赏能力,对学生的语言审美教育具有独特价值。既让学生明白散文的阅读是基于语言本身的,要在此基础上走进作家建构的文学世界,体会其所寄情思。还可以让意识到语文学习不仅是学文字承载的内容信息,还要学习运用不同语言性来表情达意。

  (三)返璞归真的写作借鉴价值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在培养学生取材生活,表达情感的写作层面上,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具有指导借鉴作用。汪曾祺重视情感表达。他认为文学作品或多或少要带一点抒情色彩。同时认为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5]汪曾祺.晚翠文坛新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6.

  [6]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五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汪曾祺.食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反对在散文作品中过度抒情。因此,汪曾祺的散文不渲染大悲大喜,也少见抱怨愤懑。汪曾祺的散文所写的几乎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载入史册的大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通过诗意的笔触,在这生活中挖掘出属于民间的独特的真、善、美,[[[8]汪曾祺.晚翠文坛新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6.

  [9]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五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表现自己的情感,也使得读者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作者写《炒米和焦屑》正真想要表达的主旨是底层人民的关怀与悲悯。但是作者通篇都只是在客观描写炒米和焦屑,用轻松的语气来介绍。甚至认为带着炒米和焦屑去躲避战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只在结尾写上一句: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在轻松闲适的描写中渗透出人世关怀。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温情的。既不是喊口号式的情感宣泄,也没有为宣泄感情而无病呻吟。而是融化在叙述和描写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间,[[]]给人以润物细无声之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进而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进行写作,抒发真情。避免学生写作时着眼过大,套用名人事例,滥用所谓好词好句。虽然文辞华丽,却内容空洞,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

  (四)人格生命的思想教育价值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流露出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生态度使得他面对人生百态,有一种潇洒和通达。1958年夏天,汪曾祺被划为右派,下放至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他看书写字画画的手,只能用来种地。时常累到一句话也说不出,却总还想方设法在艰难的日子里找点乐子。捡到个蘑菇,也因可以为家人煲汤而喜悦。还在《随遇而安》中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在农科所协助工作时,还经常画花草,烹土豆。可谓是苦中作乐一点甜了。汪曾祺身心饱受折磨,却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总是想方设法在艰难的日子里寻找生活的乐趣,是一种生命的韧性。体现了其随遇而安、得失坦然的生命哲学。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具有乐天顺命的思想教育价值,有利于学生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受生存的哲学,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世界,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体现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挖掘。



  二、语文教材汪曾祺散文教学探析–以《端午的鸭蛋》为例

  汪曾祺的作品具有的独特的文学意义,其教育价值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上才能体现。鉴于汪曾祺作品入选教科书数量较多且在各个版本的选篇不同。因此选择入选教材次数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端午的鸭蛋》进行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民俗风情元素的忽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
替代的优势。[[[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许多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对本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甚至对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许多民俗文化濒临消失。因此,民俗文化教学亟待加强。

  《端午的鸭蛋》介绍了不少端午习俗,还有高邮地区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写一笔虎。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传统风俗人情,不仅有利于品味作者情感,还可以学习相关民俗知识,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是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都忽略了散文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在《端午的鸭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将教学重心放在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品味语言风格上,直接省略了民俗文化教学。

  有的教师在典故导入后,直奔语言。如定海五中的包国华老师,在找出文章描写咸鸭蛋的段落后,就让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汪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高邮的鸭蛋。对于文中提到的端午习俗只字未提。就连著名教师李华平教授在讲解《端午的鸭蛋》,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只是选择了风俗、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和鸭蛋络子来串讲课文,请同学们复述一下课文内容,复述时要用上刚才学过的这四个词语,[[[11]万真真、王琳.打上回忆色彩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7(04).]]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在理解‘端午’,感受‘习俗’这一环节,李华平教授也只是让学生用方框圈起来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进行简单的梳理。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讲解,出示图片、视频或者实物,让学生对端午习俗有所感受。杭州市建兰中学的洪熙老师在课程一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却并不是以民俗为主体进行讲解。而是作为导入,讲解到十二红时,引出咸鸭蛋。

  (二)对人生态度的忽视

  从《端午的鸭蛋》中能读出一份真诚与洒脱,一份苦中作乐的逍遥自在。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对生活他始终怀揣着一份真诚和洒脱,总是想方设法在艰难的日子里找点乐子。

  汪曾祺写道孩子们选鸭蛋,将鸭蛋洗净装萤火虫;放黄烟子,写一笔虎。那时的生活物质尽管贫乏,但孩子们依然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将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的文章是处处充满温暖的,体现了其达观乐天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端午的鸭蛋》这一散文的一大特点。而很多教师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然出现了偏差。

  虽然包国华老师在课程快要结束时点明了玩鸭蛋等语句可以体现汪曾祺是个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但是并没有深度。这些语句不仅表明汪曾祺热爱生活,更体现它的真诚与洒脱。文如其人,汪曾祺的散文也是一样。蜻蜓点水一样,一句话带过,并不能帮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与生活哲学。

  江明耀老师在讲解《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将散文特点与语言特点画上了等号,说汪曾祺的散文风格,就不能不谈到他散文的语言特色。[[[12]江明耀.《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09(10).

  [13]汪曾祺.食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抓住了相关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特点。但这些语句不仅仅能体现语言特点,更能体现汪曾祺散文的洒脱。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14]杨梅.《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4.(17).

  [15]马小奕.贴着学生教《端午的鸭蛋》[J].语文教学通讯,2014(17).]]十二红吃不起不要紧,还能吃虾、咸鸭蛋与苋菜。没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与玩具不要紧,可以玩鸭蛋,写一笔虎。将散文特点与语言特点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

  (三)对语言的鉴赏与品位的不足

  在《端午的鸭蛋》中,作者用他独有的,平淡自然有韵味的语言来书写生活的滋味。其语言质朴而不粗俗,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中有淡淡的幽默。口语和方言的使用,风趣又不失庄重。

  然而大部分老师对汪曾祺语言特色的品味都不理想。在杨梅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先将作品的语言特点通过多媒体告知学生,再让学生寻找能够体现特点的句子进行讨论,请大家拿出导学案,找出具有这四个语言特点的句子。[[]]学生只是知道了这篇散文作品具有的语言形式,对于背后暗含的味道是体会不到的。然后再给学生定几个句子读,老师找了几个句子,你们帮我读一读。在学生朗读后,以四人为单位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从句中品出了书卷味,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品味太过笼统粗浅,只是让大致谈谈感受,而不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对于作品语言的品味与鉴赏大多浮于表面,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能参与其中,对句子的鉴赏品读就已经结束。此外,教师也没有对品味语言进行指导,朗读仅限于读一遍而已,难以品读出汪曾祺作品中的语言之美。

  大部分老师都是像杨梅老师一样,未能品味出汪曾祺散文的语言蕴涵的情与味。也有教师将语言形式和情感表达融为一体,通过品味语言来挖掘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其余段落,透过这样的主观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抓住文中呈现的风俗民情展开分析,但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地朗读一遍,很少能深入文本,去字里行间中体会表达的感情和语言特色。实际上,鸭蛋是作者汪曾祺家乡的象征,透过鸭蛋回到故乡,回到儿时的生活;展现家乡之美,童年之趣。汪老之子汪政也表达过将感情与语言特色融为一体来处理,确实有一定难度。

  如何品读鉴赏汪曾祺散文的语言之美,仍是《端午的鸭蛋》一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着力的地方。

  三《端午的鸭蛋》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一文教学现状中的不足,我选择了朗读法、还原法和植入法来进行课堂教学,以期解决汪曾祺散文教学过程暴露出的问题。这些方法几乎涵盖了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所包含的全部环节,包括导入、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总结和布置作业。不仅是针对《端午的鸭蛋》一文,同样适用于汪曾祺其他的散文作品。

  (一)朗读之法,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

  《端午的鸭蛋》在语言上给人以平淡之感,口语化的用词、情感的克制,使得难以鉴赏出平淡而有味的审美意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反复朗读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握细节来品味语言。

  使用反复朗读法,要求教师在朗读技巧,如轻重音、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来玩味,感受语言特点。

  包国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文本,体会情感。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这一句暗含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教师就要求充满情感,以自豪、荣耀的语气来读。在读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16]汪曾祺.食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这一句时,教师点出:鸭蛋冒油的场景只能用眼睛去看。可在汪老的笔下,这个场面,具有了声音的效果。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要将吱这个字读得长一些,读出红油缓缓冒出的感觉,并让不同学生来读,充分感受其中的趣味。

  同样一句话,洪熙不仅要求学生读出其中趣味,还要求读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17]汪曾祺.食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降低音量,降低语速来读出那种小心翼翼地切开,放在盘中,放在客人面前那种毕恭毕敬的感觉。

  其次是要极富感染力的词语,挖掘、品味语言运用上的独到之处。

  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标点符号、关键词来体会表达的情感,分析语言特点。

  包国华老师抓住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中的一个哦字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语言中的韵味。哦字读短音,表现的是外地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读成长音则给人豁然开朗之感。著名教授李华平老师则抓住确实、实在、完全等副词,点明表示强调的虚词,在读的时候要重读。‘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确实’这个词应该怎么读?你在读的时候突出了什么?哪个词语重读了?引导通过轻重音的对比朗读,感受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看似平淡实则内涵丰富的语言特点。

  在学生在与散文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使用反复朗读法有利于学生把握语气、语调的处理,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体会语言特色。

  散文属于文学类文本,讲究表达上婉曲,语言内涵较为丰富。汪曾祺的语言更是以平淡而有味著称。口语化的表达,又采用简单的句式,用词却颇有意味,蕴藏汪曾祺的独特匠心,细读起来颇有味道。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字词替换法配合反复朗读法,老感受汪曾祺用词的精妙。寻找文本中的一两个句子,让学生替换其中的关键词,感受作者口语化的语言中暗含的韵味,解决散文教学中言不尽意的问题。

  王君老师抓住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句,先是引导学生思考冒字的作用:首先是写出了鸭蛋油多的特点,其次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红油缓缓流出的场景,更具有动态感和画面感。再让学生思考,像喷、流、涌、淌等类似的字能否替换冒这个字。

  除了冒这个字,王君老师还让学生尝试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肃然起敬,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大词小用的妙处。

  彭淑芳老师则是选择敲、挖、扎、冒四个动词,进行字词替换,来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无尽滋味。尤其是挖这个字。通过替换戳捅等字词让学生感受到挖字在文中体现的妙处。描绘出高邮本地人吃鸭蛋迫不及待的神态,好像鸭蛋里还藏着什么好东西。

  部分老师也是抓住筷子一头扎下去,吱—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