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对社区活力的重塑研究以栖霞区尧和中路为例【字数:29350】
目录
摘 要 I
关键词 I
ABSTRACT II
KEY WORDS II
一、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1
1.时代背景:转型与改革 1
2.现实背景:空间治理与社区营造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研究目的 2
2.研究意义 2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国外研究综述 3
2.国内研究综述 4
3.小结 5
(四)研究方法 5
1.文献研究法 5
2.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 5
3.比较研究法 5
4.实地调研法 6
5.跨学科研究法 6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主体分类 6
(一)相关概念界定 6
1.社区公共空间 6
2.社区营造 6
3.微更新 6
(二)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主体分类 6
1.侧重居民自组织的微更新实践 7
2.侧重政府直接推动的微更新实践 7
三、社区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9
(一)环境活力因素 9
1.空间可达性 9
2.环境适宜性 10
3.活动设施完善度 10
(二)社会活力因素 10
1.自发活动强度 10
2.组织活动强度 10
3.维护管理水平 11
(三)文化活力因素 11
1.文化设施完善度 11
2.节庆活动强度 11
(四)本章小结 12
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模式构建 12
(一)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原则 12
1.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12
2.见微知著,经济持续 13
3.空间融合,多元共享 13
4.社区记忆,文脉传承 13
5.意象独特,和而不同 14
(二)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目标 14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1.空间功能与景观品质提升 14
3.更新参与与实践制度保障 14
(三)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实施路径 15
1.物质环境层面 15
2.社会环境层面 16
3.保障机制层面 17
(四)本章小结 20
五、南京市栖霞区尧和中路公共空间微更新应用 20
(一)尧和中路空间画像 20
1.实地体验调研 20
2.居民需求调研 23
(二)尧和中路社区活力现状评估 25
1.物质环境层面——缺乏高效率与人性化 25
2.社会环境层面——缺乏凝聚力与文脉传承 26
3.保障机制层面——缺乏规范化与制度化 26
4.小结 26
1.物质空间设计 27
2.社会环境重续 30
3.保障机制跟进 30
(四)本章小结 31
六、 总结与展望 32
(一)研究总结 32
(二)研究不足 32
(三)研究展望 32
参考文献 33
致谢 35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对社区活力的重塑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尧和中路为例
摘 要
中国正处于高度城市化中,可建设用地不断消耗,建筑密度增大,发展代价过高。存量规划可从人本微观看城市, 不涉及“大拆大建”。通过培育社区公众意识,增添现状活力。不仅顺应当今以人为本与公共参与的趋势,也体现了规划新思考。微更新可使公共空间焕然一新,提升社区活力,最终推动城市高质量更新。
本文所研究的是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对保持社区活力的积极作用。首先回顾城市更新,依据的内容是文献合集、理论研讨以及社会响应实践,从中细数变革历程和探索经验。其次按不同引导主体区分国内已有的微更新项目,据此讨论影响社区活力的因素。然后基于前文提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项目应坚持的原则、目标与实施路径。最后用本人参与的宜居街区建设活动作为案例分析,将研讨出的策略应用于南京市栖霞区尧和中路社区,改造融合公共空间,尝试社区营造,重塑活力健康社区。
引言
本章从微更新的研究背景出发,介绍了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活力因素,构建模式,反思的三个目的以及理论,现实的两个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空间的历史渊源与微更新的实践成果,最后提出了全篇论文使用的五种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转型与改革
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经济强弱和主流思想环境息息相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到来,西方国家城镇化开始,但中国的城市发展寂静一片。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城镇建设逐渐生机勃勃, GDP增速在30年间保持平均年增长百分之十左右,增量规划模式盛极一时,对中国经济地位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短期经济效益的衰落,新问题新需求激增。城市未建设土地空间严重紧缺,大城市经济几乎零增长或负增长上[1],增量开发已顶在 “天花板”上。城市老旧的功能组织难以配合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因胡乱扩展,大大下降。引起城市居民不满,老旧社区、衰落商业步行街与城中村等低效率空闲阻碍城市高质量发展,急需更新建设。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zgc/csgh/60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