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承诺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实践分析【字数:15780】
目录
摘要 Ⅲ
Abstract Ⅳ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1.理论意义 1
2.实践意义 1
(三)核心概念 2
二、文献综述 2
(一)组织承诺文献综述 2
1.组织承诺的概念和维度 2
2.文献评述 2
(二)适应性绩效相关文献综述 3
1.适应性绩效的概念 3
2.适应性绩效的维度与测量 3
3.文献评述 3
(三)组织承诺与适应性绩效之间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4
1.组织承诺与适应性绩效之间的相关研究 4
2.文献评述 4
(四)高校学生组织成员的组织承诺和适应性绩效文献综述 4
1.高校学生组织成员的组织承诺、适应性绩效相关研究 4
2.文献评述 4
(五)总结 4
三、研究设计 5
(一)研究工具 5
(二)研究假设 5
四、调查与分析 6
(一)调查过程介绍 6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7
(三)实证分析 9
1.信度与效度分析 9
2.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13
3.组织承诺和适应性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19
4.组织承诺和适应性绩效之间的回归分析 19
5.假设检验 22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23
(一)研究结论 23
1.量表信度水平和效度水平较优 23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组织承诺和适应性绩效有少量影响 23
3.情感承诺显著正向关联适应性绩效 23
4.持续承诺显著正向关联适应性绩效 24
5.规范承诺显著正向关联适应性绩效 24
6.组织承诺显著正向关联适应性绩效 24
(二)对管理的启示 24
1.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24
2.运用多种激励手段 24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3.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 24
(三)研究局限及展望 25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附录 27
组织承诺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大学学生组织实践分析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下,组织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这对组织成员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适应性绩效以实现组织更好的发展,这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组织承诺相关理论,着眼于高校学生组织,探究组织承诺对于适应性绩效是否存在影响。
研究首先进行文献综述,依据相关定义和理论提出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组织承诺量表和适应性绩效量表为研究工具,根据高校学生组织特征编制调查问卷。由于大学学生组织数量多、种类齐全,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以大学学生组织成员为调研对象,共回收158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和Amos22.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
研究结果显示:组织承诺各维度均显著正向影响适应性绩效。带来的管理启示是:组织应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注重价值观输出,以此提升成员的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从而提升适应性绩效。
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资本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产品更迭速度加快,组织生存环境不稳定性加剧,变革和动态性成为了组织的主要特点[1]。在动态环境下,组织需要成员具备快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以帮助组织实现良好发展。Allworth和Hesket提出适应性绩效这一绩效研究中的新概念[2],它有别于传统的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强调了个人或组织在动态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学者陶祁和王重鸣给出了定义,适应性绩效是指当工作要求发生变化时,在一个任务上的学习能够有效迁移到另一个任务上的行为,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适应性行为[3]。
1960年,Becker将组织承诺定义为组织成员随着对组织付出的不断增加,而不能不继续留在组织中的一种心理现象[4]。诸多学者对于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霍丹丹将组织承诺作为中介变量,得出组织承诺和员工适应性绩效存在相关性的结论[5]。
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两个热点概念,探索组织承诺与适应性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研究哪些维度存在着关联。这契合了组织不断调整变化的大环境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值得开展研究的。
目前关于组织承诺和适应性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中,本研究则将目光聚焦到高校学生组织中。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各高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组织在培养社会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升其运营状况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组织运作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高校学生组织成员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契合了国家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呼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完善适应性绩效理论体系。诸多专家学者对适应性绩效展开了研究,但少有关于组织承诺与适应性绩效的关系。本文着眼于组织承诺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是对适应性绩效理论的进一步补充,也为探索适应性绩效的多变量影响机制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
2.实践意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60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