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建言行为的双向影响因素研究【字数:10941】
目录
摘 要 III
Abstract III
引言 1
一、 研究概述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概念界定 1
(三) 研究意义 2
1. 突破对上行建言行为研究的局限 2
2. 从建言者与被建言者双方研究建言行为 2
(四) 研究方法 2
1. 文献研究 2
2. 实证研究 2
(五) 创新点 2
二、 研究假设 3
(一) 建言者的个人特质对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分析 3
(二) 建言者与被建言者的工作性质相近程度对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分析 3
(三) 建言者与被建言者的同事关系对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分析 3
三、 实证研究分析 4
(一) 研究设计 4
1. 文献研究 4
2. 问卷调查 4
(二) 人口学变量分析 4
1. 建言者性别,学历对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分析 5
2. 建言者年龄、职位层次对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分析 6
(三) 建言者个人特质对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分析 7
1. 积极情绪对平行建言行为有正向影响 7
2. 乐群性对平行建言行为有正向影响 8
(四) 同级同事工作性质相近程度对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 8
1. 同级同事工作性质相近有助于促进平行建言行为 9
(五) 同级同事关系对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 9
1. 职场友情有助于促进平行建言行为 9
2. 同事信任有助于促进平行建言行为 9
3. 私人关系有助于促进平行建言行为 10
四、 结论与展望 10
(一) 研究结论 10
(二) 研究启示 11
1. 对员工的启示 11
2. 对组织的启示 11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平行建言行为的双向影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响因素研究
摘 要
建言行为作为为组织决策提供信息,提高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因素引起学者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其中作为建言行为中重要一环的同级同事之间的平行建言行为,对改善员工工作,推动组织创新和进步也有重要意义。平行建言行为的双向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文献钻研、问卷调查、数据剖析的方式研究人口学变量、建言者个人特质和建言者对被建言者选择的偏好,阐明建言者与被建言者双向对于平行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积极情绪和乐群性对于平行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自我意识则有负面影响;同事私人关系、同事信赖和职场友情对平行建言行为有正向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①弥补当前建言行为研究集中于上行建言的不足,转变研究对象,针对平行建言进行研究;②在调查对象上,突破以往研究从建言者角度出发的单向性,转而对建言者和被建言者进行双向研究。
引言
可是,多种因素都可能对员工的平行建言行为产生影响以及限制,由于建言行为是需要员工自主进行的本职工作以外的行为,可能会给员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员工在进行平行建言时通常会考量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建言者的个人特质影响员工的性格、在工作中对同事的关注度和与同事的交流程度,从而影响员工对他人建言的意愿;另一方面,被建言者的工作胜任能力以及与建言者之间的关系又对建言者选择其为建言对象有反作用。由此可见,从建言者人口学变量、个人特质和被建言者对象选择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平行建言行为十分必要。
本研究通过回顾建言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了97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力求弥补当前对平行建言行为的部分研究空白,从建言者与被建言者双方出发探究双向影响因素,从而对希望得到他人建言的员工和希望通过员工平行建言行为改善组织的企业提出合理建议。
研究概述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变革才能使组织提高竞争力[27],管理者也就越来越重视集思广益,员工建言献策的重要性[28]。
在国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研究员工建言行为,最初认为建言行为只有在员工对组织不满时才会发生,但随着研究深入,意识到员工的建言行为是为了改进组织[1]。Liu等从建言对象的角度进行划分,将员工建言行为分为同事建言和上级建言两个维度,从而正式提出平行建言这一概念,并且修订了用于测量平行建言行为的量表[4]。
在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初期就有很多关于促进员工建言积极性的办法。近年来又对建言行为的分类和影响因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所体现的差异性等进行了大量剖析[2]。但是,我国的员工建言行为仍在一些方面缺乏实证研究,更多学者倾向于研究员工面向上级的建言行为和领导类型对员工向上建言的影响[13][14],而员工面向同级的建言行为实证研究并不多。
概念界定
Liu等首次对平行建言与上行建言的前因行为展开分别研究,其认为建言行为是指员工主动挑战现状并进行建设性变革的行为。建言行为属于角色外行为,是有成本、潜在的风险和效益的,而这些可能取决于员工交谈的对象,因此建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根据建言行为对建言对象的针对性,将其划分为平行建言与上行建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rlzy/60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