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分析以望江县为例【字数:1399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旅游扶贫效应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基础2
(一)文献回顾2
1.旅游扶贫效应研究2
2.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2
3.研究述评2
(二)理论基础3
1.利益相关者理论3
2.社会交换理论3
3.距离衰减理论3
二、望江县概况和数据来源3
(一)望江县概况3
1.望江县旅游发展情况3
2.望江县旅游扶贫情况4
(二)数据来源4
1.问卷设计4
2.数据获取4
三、数据分析5
(一)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5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5
(三)相关分析5
1.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居民旅游扶贫经济效应感知的相关分析6
2.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居民旅游扶贫社会文化效应感知的相关分析6
3.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居民旅游扶贫环境效应感知的相关分析6
4.居住地与了解的旅游项目的相关分析7
四、望江县居民旅游扶贫困境与建议7
(一)望江县旅游扶贫现实困境7
1.经济方面的困境7
2.社会文化方面的困境7
3.环境方面的困境8
4.其他方面的困境8
(二)旅游扶贫效应居民感知提升建议8
1.整合旅游资源,鼓励居民参与旅游业8
2.挖掘本地特色文化,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发扬文化旅游产业8
3.加强环境管理,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8
五、研究结论8
(一)研究结论8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9
致谢9
参考文献10附录:关于望江县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的调查问卷11
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分析——以安徽省望江县为例
引言
2020年是我国全面战胜贫困的最后一年,在与贫困的斗争中,不同行业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减贫措施。与其他模式相比,旅游扶贫具有特殊优势,在我国扶贫工作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逐渐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旅游业凭借着其强大的造血功能资源整合优势,在整个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旅游扶贫的发展,扶贫所关注的点不再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关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更加关注本地居民的重要地位。[1] [2]尽管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脱贫,但是脱贫后如何继续减贫、抑制返贫,实现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依然需要我们关注。[3]本研究选取安徽省九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已于2019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望江县,根据调查,对一二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得出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因此,这项研究旨在帮助理解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看法差异的原因,为成功开发和实施旅游项目以及随后的管理奠定基础,并为这些项目的成功与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帮助地方政府了解旅游扶贫带来的效应,减少与居民冲突,并通过制定计划以实现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居民的支持;帮助安徽省另外八个深度贫困县以及其他县域贫困县的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一、旅游扶贫效应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基础
(一)文献回顾
1.旅游扶贫效应研究
1999年,英国国际开发署提出了针对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业,这是首次将旅游业的发展与消除贫困联系起来。[4]“旅游扶贫”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实践中,是消除贫困、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旅游扶贫是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通过开展旅游业,制定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方案和措施。[5]在本文中对旅游扶贫的定义如下:政府或其他市场参与者(如旅游公司),将当地居民作为通过发展旅游业减少贫困的主要对象,旨在为贫困人口取得更多发展机会并增加就业,以此进行的旅游开发活动就是旅游扶贫。旅游效应就是旅游影响,是指旅游活动发生过程中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般将旅游效应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旅游经济效应、旅游社会文化效应以及旅游环境效应。[6][7]根据学者对旅游效应的定义,本文将旅游扶贫效应定义为旅游扶贫对贫困地区的经济、非经济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人员对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的成果也很丰富。周歆红提出,旅游扶贫效应是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通过旅游发展穷人获得的的利益和成本。[8]肖建红等人认为,旅游扶贫效应包括区域减贫的经济影响和对穷人的微观经济影响。[9]邓小海指出,旅游扶贫效应分布不均,具有社会优势的人更多地利用了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效应,而消极效应则更多地转移给穷人。[10]陈龙的研究估计武陵山集中邻近地区旅游业的减贫效果处于中上水平。[11]当前,关于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单位上,例如西部和民族地区,应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乡镇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动态案例研究。
2.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
居民指的是在本国长期从事消费和生产,享有权利并承担法律义务的人或法人,有时也可以指居住在本国的其他国家的公民。居民可以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二者都是民事主体。自然人是在国家生活超过一年的人,与自然人不同,法人是具备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社会组织。[12]本文中的居民指的是在望江县居住时间一年及以上的自然人。居民感知的早期研究主要从经济效应角度展开,随后的居民感知研究更加关注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13]关于居民感知维度的分布,研究人员通常采用Mathieson在1982年提出的三方法,即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这三个维度。“感知”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情感的内在表达。在旅游研究中,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通常是通过对其对旅游业的影响的认识来理解的。本文将居民感知定义为望江县居民对旅游扶贫产生的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的表达和主观反映。杨兴柱认为,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存在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受相关因素的影响。[14]林翠生等人以妈祖文化节为例,研究了居民对节庆活动的感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15]彭睿娟考察了黄河京台石林风景区的发展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感知。[16]关文静以长白山全景地区的二道白河市为例,研究了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的差异。[17]目前,在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研究还很少。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有必要对不同地区的旅游地进行广泛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0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