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物馆疲劳现象的研学旅游体验研究以博物院为例【字数:11054】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引言(或绪论)2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2
(一)文献回顾2
1.“博物馆疲劳”现象相关理论研究 2
2.研学旅游体验相关理论研究3
(二)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3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4
二、问卷结果与数据分析4
(一)样本特征描述4
(二)问卷结果分析5
1.“博物馆疲劳”现象对整体研学体验的影响分析5
2.导致“博物馆疲劳”现象的三大影响因素分析5
三、访谈与结果6
四、结论与措施7
(一)总体概述7
(二)博物馆开展研学旅游,应注重通过审美体验提高研学旅游者的学习体验7
(三)注重完善博物馆的游览环境,提升研学体验效果7
(四)博物馆讲解与引导问题上,大体上而言需要增加趣味性8
(五)博物馆及师生共同努力,提高研学学习成效8
(六)运用多种方式,提升研学者的兴趣,缓解博物馆疲劳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基于“博物馆疲劳”现象的研学旅游体验研究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引言
引言:博物馆作为兼具观赏、审美和教育等意义的场所,在文旅融合日渐发展和游客文化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今天,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尤以其自身特色和产品内容等原因备受研学旅游市场的喜爱。从中外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化性的观光产品始终是世界旅游市场上最具吸引力的产品,而博物馆正是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最集中的表现[1]。因此,关注博物馆旅游是旅游产业为更好应对当下游客审美与需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求日渐高端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市场细分潮流下更好地把握文旅融合内涵的必要举措。
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主题,博物馆旅游体验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其中,斯考滕提出的“博物馆疲劳”概念对博物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给予了充分关注,主要指观众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涣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现象[2]。事实上,消除疲劳有助于将研学者与博物馆更好地连通起来,使之更好地接纳、吸收和理解展品意义与展览魅力,有效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让博物馆的长续发展更加可观。基于此,研学旅游才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或是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
目前,关于博物馆疲劳问题的研究文献尚不多,尤其是在旅游研究领域,对于“博物馆疲劳”问题的关注较少。现有对“博物馆疲劳”问题成因方面的成果研究,总体还是围绕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学者们综合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之后,大体上将影响疲劳感的内因表述为身体状态、认知与情感系统等,并将外因表述为展览陈列、环境布局等。其中多数学者更注重展馆陈列方面的影响,总体上未能提出相当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继续填补相关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于解决措施的实操性和可行性方面的论证,对于研学旅游者的体验,提高研学旅游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博物馆本身口碑营造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也十分有利。从更加宽泛的意义来看,对文旅融合范围内的其他旅游产业升级也具有借鉴作用。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博物馆疲劳”现象对于游客参与博物馆旅游过程体验与审美享受、教育认知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具体到研学旅游这一层面上时,解决好博物馆疲劳问题才能让研学旅游更好出演“第二课堂”的角色。因此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基于“博物馆疲劳”现象对研学旅游体验进行研究,这一切入视角颇具意义。
文献回顾
现有的有关博物馆疲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
1.“博物馆疲劳”现象相关理论研究
早在1916年,吉尔曼就提出了一个用于描述观众在博物馆游览过程中出现的身体或精神上的倦怠状态的小短语——“博物馆疲劳”,在百年间引起一批学者的广泛兴趣。在斯考滕提出定义后,即“脑袋象塞满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铅锤一般沉重、脚踩 又酸又疼[3]。”相当一批学者不断加入对博物馆疲劳问题的研究之中,着重探讨其影响因子。国外如斯蒂芬就认为“博物馆疲劳”分为精神和身体两方面,展品过多的同时,视觉和听觉也会一起分散注意力,加上长时间参观都会引发疲劳感。另外,藏品排列过于密集时,游客也容易失去游览重心,难以注意到那些不吸引人眼球的文物[4]。
国内方面,周靖景通过对博物馆观众研究、参观影响因素研究和检测方法研究等来提出适时休息、节省耗费、放松身心和忘却疲劳四个方面的改善对策[5];孙艺冰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临时展厅为例,分析博物馆观众疲劳度的调节,提出合理的展线安排和人性化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观众分流与引导、变化多样的特色展览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措施,并认为应该及时完善临时展览的网站建设、提前做好下一期展览的宣传工作、布置特殊场景缓解观众疲劳和积极探索博物馆临时展览新方向等[6];严建强认为博物馆疲劳问题主要受环境因素、建筑因素和陈列因素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节能、恢复和诱导三个原则[7]。
总之,现阶段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定义的探讨业内早已有广泛接受的学说。虽然我国的博物馆旅游起步较晚,整体博物馆发展相较于国外也比较不成熟,但在该问题上提出所得的研究成果还是较为可观的。不过总体上能在后续有效运用于实践并取得良好反馈的措施,并不多。
2.研学旅游体验相关理论研究
旅游体验作为凸显研学旅行教育特性的核心要素,既贯穿研学旅行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承载了研学旅行的主要内容,是研学旅行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8]。旅游体验研究始于科恩,他将其分为娱乐、消遣、经验、试验和存在等几种方式,并深入阐述,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体验。国内的杨振之就“从‘体验—艺术经验—世界’的内在联系中对体验的内涵做出解释”,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人的诗意栖居”[9];张君楠认为研学旅游中的体验是自我参与过程、心灵情感和团队合作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增长知识和锻技能[10]。杜裕民从旅游动机的角度研究研学旅游体验,发现“责任与义务”对个人体验比较强,其次是“好奇与学习”,“从众与休闲”对个人情感体验较弱[1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0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