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与城a级景区的空间关联度研究【字数:1285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1
二、研究区域概况3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3
(一)研究方法3
(二)威尔逊模型4
(三)数据来源4
四、数据分析4
(一)已建地铁站点分析4
(二)在建及拟建线路站点分析6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8
(一)结论8
(二)讨论10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南京地铁与城市A级景区的空间关联度研究
引言
交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于2017年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依托高铁、城铁、民航、高等级公路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提高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1]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交通以各种形式为旅游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旅游和交通的融合发展也越来越强劲。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旅游与城市地铁交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载体和有效的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现代旅游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与传统旅游方式相比,自助旅游更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追求和深度体验。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的自助旅游市场也快速发展,从而也产生了两方面的效应:(1)自助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活动方式,其发展程度将成为衡量一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标;(2)自助旅游的发展要求城市与旅游业进一步融合,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就要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2]
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六要素来看,交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旅游者而言,影响其出行的因素有很多,交通就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旅游者选择旅游交通方式时主要受到10种影响因子的作用,分别为:实用性、人性化、个性化、舒适性、准时性、安全性、游览性、中转性、时效性、经济性。[3]而其中又以实用性为旅游者最重视的一点。而地铁相对于公交车、私家车、公共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污染小、能耗低、速度快、时间准、运营长等诸多优势,地铁能够极大程度的迎合旅游者选择旅游交通方式的影响因子,可以实现到达市内景区(点)的“最后一公里”。地铁的建成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主城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城市旅游空间的联系,扩大城市景区旅游吸引力范围,提升附近市民的出游率。[4]
城市旅游和景点式旅游在交通条件上的要求区别就在于前者对于可进入性和内部交通上的要求非常苛刻,因为城市旅游就是在各种现代化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撑下得以完成[5],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交通状况日益拥挤,“开路改道”是通行的办法,其中地铁网络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那么地铁是否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交通工具,与旅游业更好的结合,为旅游者出行提供更好的便利,甚至可以凭借完善的城市地铁网络系统打造地铁自助游,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出南京地铁站点和A级景区(点)旅游关联度,通过对关联度的分析,得出能够成为旅游网络中心点的站点,进而为地铁推动城市旅游发展提出建议。
一、研究综述
旅游空间结构是在一定旅游区域内全部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线路所组成的空间网络及所有旅游行为活动的集聚状态在区域空间上的反映。[6] 关于轨道交通与旅游空间二者之间联系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即是采用简单初级的描述性表达,进入了21世纪以来,国外的相关研究则是逐步走向了微观层面。[7,8]
我国关于旅游空间的分析与研究相对于国外较为滞后,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交通建设发展,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而其中对地铁与旅游空间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越来越关注的方面。有的学者侧重于分析地铁开通前后对城市旅游空间的影响,例如谭艳薇(2014)在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对旅游空间的研究中,通过轨道交通开通前后的对比,反映了轨道交通对城市旅游空间布局的影响,得出轨道交通可以提升景区景点的可达性,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指引作用。[9]王栋(2018)则是在广州4号地铁运营后,分析从化旅游业受到的影响,认为从化因此可以缩短行程,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圈的整体发展。[10]通过时间对比分析地铁与旅游空间关联度之间的研究也有开展,陈云扬、焦艳、辛越(2016)等人通过对比2016年和2015年南昌市的黄金周旅游数据,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市内交通的运送能力,得出无论是游客接待量还是旅游收入等都得到提升的结论。[11]杨春华、李世麟、郑强、严厉强(2019)等人对2009年和2018年成都地铁建设对城市旅游空间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地铁中转站或景区(点)附近普通站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大。[12]伴随着旅游空间研究的推进,还有学者引入公式模型,利用公式数据来分析地铁与旅游空间的关联度,譬如沈苏彦、韩宇、庞一阳(2013)利用威尔逊模型,根据南京地铁站点所在位置与景区间的关系提出了对南京市地铁的分类方法,研究南京地铁站的网络中心点。[13]唐倩玉、刘一江、刘佳(2018)则是利用威尔逊模型,基于旅游视角将洛阳地铁站点进行不同类别的识别分类,从而为游客使用地铁进行出游提供有益参考。[14]
从以上的研究综述来看,关于地铁与旅游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铁建设前后旅游空间变化的对比,可以看出地铁使得游客前往景区(点)的交通通达度发生变化,进而分析佐证地铁建设对旅游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而对于地铁与景区(点)之间的空间关联分析能够产生的其他效益和作用方面的研究则是比较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0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