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川藏线骑行游客的旅游研究【字数:8520】
目录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2
二、研究设计 3
(一)川藏线骑行概况 3
(二)研究对象 4
(三)研究方法 4
1.研究文献法 4
2.深度访谈法 4
3.参与式观察 5
三、川藏骑行人群基本情况分析 5
四、骑行者旅客动机结果与分析 6
(一)逃避现实,释放压力 6
(二)寻求——探索与寻找自我、追寻自己的梦想 7
(三)认知动机——自我反思、结识朋友增长知识 7
(四)拉力动机——骑行者对西藏的好奇心和向往 8
五、总结与展望 8
318川藏线骑行游客的旅游动机研究
引言
“骑行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总有很多人义无反顾的放下一切去进行单车旅行?你可能至今都无法理解这种行为,那些在路上的人也不一定能完美地解释清楚自己的骑行动机。不过这都不重要,旅行的意义,真的不是一句话、一篇文章、一首歌能说得清楚的;由此可说明,单车旅行的意义,是如果你不亲身去尝试,去骑行,去游览,去经历,去感受,是永远也不会明白其中的乐趣的。”这是某个微信公众号里一位旅客写下的评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兴趣与关注。川藏线作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骑行线路,原因是西藏自治区是属于高海拔的寒冷气候还有当地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自然环境、藏族本民族习俗习惯、民族特征等都与我国其他民族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正是这些旅客骑行318川藏旅游的魅力所在。但是,这些旅客一旦开始用自行车踏上了3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18川藏这段路线,就一定会开始与过去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与空间建立动态的息息相关。比如德塞尔托著名的心理学家 在“空间实践”时曾比喻:纽约某贸易公司的电梯把人变成监视者,脱离平常生活也就是与日常隔离,产生距离,像上帝一样阅读这个世界(De Certeau,1998)。在2019年7月份本人去骑行了川藏,通过访谈和参与式方法来研究旅客重要动机,每天借助录音功能把访谈内容存储下来,最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如Dann 说的:相对于在平日生活中的话语,旅游者早旅游情境中的话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在旅行者在旅游时脱离了平常生活里的局限和烦恼,因此在旅行者的话语中带来了很强的自由表达性质。
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象征性形式的存在,话语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行为,在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话语在西方文化中理解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中有着差异。从而话语以成为汉语言学泛滥的主要关键词。但是,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给出话语的定义。事实上,术语“话语”已被广泛使用。人们通常通过比较对话语言和对话语言来大致了解对话语言。在1983年根据解释者Licoear 的看法,话语的属性具有局限性和方向和信息交流的交换性还有客观性因此,话语不管在旅游情境还是在平常日常生活中都互相沟通的作用。之所以,成为了一种语言的功能。
骑行318川藏线的旅客通过自行车为交通工具来到达目的地,目前,部分专家对骑行旅游的旅客及其旅游的定义研究各有各的侧重。已有有学者回顾以往研究并总结了骑行旅游游客的主要构成元素:一是骑行旅游的旅客地点或者经历通常在离平常生活的地方距离较远地发生。[1]二是骑行旅游可以是一天或者连续好几天,而一般骑行旅游者多日的状态旅游较多,因为在多日的状态下骑行较有多的经历。三是骑行旅游较比其他旅游的动机和旅游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别,通过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骑行旅游的动机或者目的为骑行的状态,追求骑行的动态,而其他旅游的目的时感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本地的风俗习惯等,因此有着很大的差距。相比其他国家中国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骑行旅游较少,主要骑行的是以竞争赛事等目的骑行,然而骑行动机的文献较少。万亚军和蒙睿 2010年分析了云南省昆明市骑行旅游喜好者的基本特征、骑行体验和动机、骑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爱好等进行了研究;苗凤祥学者对骑行318川藏南线旅客的动机进行初步的研究,因此推断出骑行318川藏骑行的动机有自我实现、向往自由、追求梦想和逃离平常生活等。[2]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出骑行长途旅游研究。[3]并且以318川藏线为例子。通过上述的得知,我国对长途骑行旅游的动机研究并不少,但今年处于骑行旅游的高峰期,并且受到了各方面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对长途骑行旅游的动机研究有待提高。[4]
旅游动机是一个人离开长居住的区外地旅游的主观因素,它包括旅游者本身身体条件、自身文化、自身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机。也就是说旅客不管骑行旅游还是其他旅游旅游动机就是去旅游的主观条件。[5]近年,动机研究的创始人此时正不断改进和深化动机研究。 研究路径也从对“什么是动机”的广泛讨论发展到了具体的分析,例如对特殊群体的旅游动机的讨论。[6]从目的地营销的角度来看,Ko zak强调了关于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的必要性。[7]近年来,国内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或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动机。 相对“边缘”地区的旅游目的地,虽然对旅游业的前景感到乐观,但目前还不发达,所以参与程度较低,因此对318川藏的研究当然是值得的。
关于自行车旅游动机的主要理论有几种:本能理论,驾驶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归因理论,局部理论,推力理论和牵引理论。驶理论涉及因缺乏个人需求而引起的不适感。 这种动力将导致人们采取某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紧张局势。驾需求理论的层次结构适用与骑行旅游动机,它包括七个层次: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知识,美丽和自我实现。本能理论与人们具有自然的,非学习的行为模式的理论有关,即游客按自己喜好方式旅游也就是说不受外界限制。归因理论是指推导动作或事件的原因或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人们体验旅游活动或在结束之后回想旅游活动时,他们会评估旅游活动。场所理论是指受其居住空间力量影响的个人旅行行为。人们从事旅游活动时,会受到文化和家庭等外部群体的影响,而不是自己的意愿。拉力论是旅游者对旅游向往的念头,而恰恰这种向往促进了旅客的动机,例如骑行318川藏线拉力是藏民的风俗习惯和圣神环境和藏文化。2001年推拉理论由Dann推出,推力动机是发自内心的动力,是旅客心里的动机启动自己去这场旅行。例如骑行318川藏线是因为对川藏上的各种事件和环境旅客非常感兴趣也很好奇和也有些旅客是想观察和研究有些事。[8]拉力的动机也可以说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而推理理论是旅客发自内心的推动力。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lygl/60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