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疫病防治对生猪规模养殖产生的影响分析以非洲猪瘟为例【字数:12209】

2024-11-02 13:5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II
引言
选题背景
猪粮安天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消费国家。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肉类产量一直在持续增长,猪肉产量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近几年中小规模(年出栏量>30头)生猪养殖户进入市场、逐渐扩大并有占领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市场的趋势,猪肉传统的家养、散养户在市场的竞争及其他因素下逐渐退出市场。2017年我国猪肉消费占全国肉类消费的63.4%,2018年我国猪肉总产量为5403万吨,占全国肉类消费的62.7%,消费量约为世界的49.6%。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直降至4255万吨,而与全国肉类的比重却升高至70.6%,主要原因是我国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大头,猪肉产量、消费的下降直接影响着肉类总量的下降。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疫病防控作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对于生猪生产行业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极为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建立及改善生物安全相关管控政策,然生物安全问题仅靠政府管控是不够的,养殖户养殖年龄、文化程度、养殖户(企业)基于生物安全的成本效益、风险效益考量等因素都影响着养殖户的生物安全行为。传染性较小、危害较小的疫病问题很难引起养殖户(企业)的重视,2006年的蓝耳病作为一次高致病性生物安全问题的警钟,敲醒了不少养殖户(企业),促使着一些企业升级养殖场的疫病防控设施,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猪生产规模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陆续颁布一些政策以促使我国生猪养殖模式的改进,作为传统的猪肉生产大国,小、散养殖模式一直占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半壁江山,在量的积累下,为我国猪肉需求提供着过半的供给,虽然在政策、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下,小、散养殖户陆陆续续退出市场,但依旧保留着很大部分养殖户为我国源源不断地提供供给。2018年非洲猪瘟进入我国,再次对我国生猪生产行业进行了一次大洗牌,非洲猪瘟在猪之间的强传染性、致命性至今还是世界上的一大难题,作为生物安全问题的典型代表,非洲猪瘟引起了我国的强烈重视。在非洲猪瘟暴发初期,主要是中小养殖场被感染,因此,普遍认为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性较好,农业农村部也在《关于加强规模化猪场和种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农办牧[2018]第52号)中提出“加快推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动‘两场’ 周边中小规模养殖场 ( 户)逐步弃养、退养,构建周边地区生物安全屏障”,而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有规模养殖场开始感染,又有其他的观点出现,周勋章等(2020)通过研究认为规模养殖户在生物安全建设更加积极,其生物安全行为更加丰富,很有可能高一个等级。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政策背景、养殖业特征,通过案例、成本效益分析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将对我国生猪产业造成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现代化生猪规模养殖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支持。
选题意义
非洲猪瘟近两年在我国引起的波动较大,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已有学术文献对非洲猪瘟的考察主要聚焦在对我国市场的影响和疫病防控两个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疫病防治对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我国生猪养殖方式正处于由分散小规模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过渡时期,多种养殖规模、养殖模式、管理方式并存。我国生猪养殖模式的变化并非单一因素影响,一些学者认为非洲猪瘟仅是作为催化剂加速我国生猪养殖模式的变动进程,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非洲猪瘟凸显疫病防控是与生猪生产产业链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疫病防控是畜牧业健康发展重中之重。本文立足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政治背景、养殖业特征,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数据及领头企业的政策变化分别讨论不同模式养殖户(企业)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在疫病防控背景下生猪养殖模式将如何发展,已期为我国现代化生猪规模养殖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支持。
文献综述
有关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对我国生猪市场的影响研究
我国是传统的猪肉消费大国,习惯性消费无法短期内改变,猪肉“刚需”仍然存在,非洲猪瘟冲击下,我国猪肉价格将在近两年都处在较高水平,并通过产业链波及至食品全行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胡浩和戈阳,2020)。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生猪生产产能大幅下滑,主要是因为猪周期下行造成的“不想养”、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不敢养”、一些地方政府不合理禁养限养“不让养”(辛国昌,2020),小、散养猪户陆续退出市场,市场进入壁垒提高,新养殖户进入市场难度增大,生猪存栏量下降。即使有其他畜产品作为替代品,猪肉价格依旧呈上升趋势,2019年春节后猪肉价格开始稍有回落,2019年下半年由于生猪出栏量骤减,饲料原料成本上涨加上我国在节假日对猪肉消费的传统习惯影响下,生猪价格飙升,特别是9月份开始,猪肉价格持续在高位,国家统计局显示10月份猪肉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101.3%,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4255万吨,较上一年下降21.3%,2019年年末生猪存栏31041万头,下降27.5%,生猪出栏54419万头,下降21.6%,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冲击。
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中国起至2019年5月经历了一个猪生产周期,生猪的价格于2019年5月后的走势体现了非洲猪瘟的暴发对我国生猪产业的严重影响,有学者认为该影响将持续三年左右,并伴将伴随着超长猪周期,价格波动是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价格波动幅度的 增大会消弱产业组织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江光辉和胡浩,2019)。导致猪肉价格上升主要原因除了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猪周期中前一阶段因生猪价格较低且暴发初期防范不到位死亡率较高导致养殖户减少生猪饲养,存栏量降低,现阶段生猪供给减少、加上政府管制使得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养殖户退出市场导致生猪生产下降外最主要的一环还是非洲猪瘟疫病在我国快速传播,对我国生猪出栏量、母猪存栏量、养殖户数量、养殖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食品安全丑闻报道对产销价格具有非对称冲击效应,生猪价格比猪肉价格对冲击的反应程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这种非对称性冲击效应不仅会打破产销价格波动的故有规律,也会加剧供应链上福利分配不均匀,处于弱势地位的养殖户更容易遭受福利损失(文洪星等,2020)。非洲猪瘟进入我国后便成为一个焦点,学者们通过不同角度的研究认为非洲猪瘟将对我国CPI带来长期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