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玉米生产布局变动特征以及驱动因素分析【字数:16266】

2024-11-02 13:5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 1
引言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气候适应能力强,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单位产量高,兼具“粮经饲”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玉米的总产量迅速增长,从1978年的5595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25717万吨,增长4.6倍,在粮食总产量中的占比从18.2%增长到39.1%,玉米的产量在1998年超过小麦,相继于2012年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粮食作物。2003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出现“十三连增”的局面,这是由于粮食生产的内部结构调整,由高产的玉米替代其他粮食作物,带来总产量的增加(朱晶等,2013),为实现我国粮食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国内外市场变化以及国内相关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2010年我国从玉米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此后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一定的玉米来满足国内的需求,而国内玉米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国内玉米生产的形势逐渐严峻。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下降,玉米的生产布局发生了一定的调整。鉴于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从国内的玉米生产布局着手,致力于找出玉米生产布局空间变动的特征及原因,理清其内在发展规律,有助于判断在未来我国玉米供应形势,并对我国各地区玉米生产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对于稳定全国的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为玉米生产布局调整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生产布局变动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研究较为丰富,不少学者关注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黄爱军(1995)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中心呈现逐渐北上和西进的趋势;高帆(2005)观察到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出现了从四川、湖北、湖南等“中心”向东北、西部“边缘”转移的倾向;陆文聪等(2007)认为东部一些省区粮食生产地位在逐步下降 ,而东北和西部的一些省区粮食生产地位在不断增强, 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主要省区;邓宗兵(2013)认为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吴建寨等(2015)计算发现2000年之前,生产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来回摆动。从2001年开始,粮食生产重心呈持续的东北向移动,与杨春(2008)的发现相吻合;顾莉丽和郭庆海(2011)认为全国粮食生产区域由南方持续向北方转移,由东部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西部逐渐向中部推进,其中东南沿海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而东北区和黄淮海区成为了全国粮食增长中心。总的来看,虽然研究的时间段不完全一致,但是不同学者对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普遍认为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向东北西南集中”到“向东北和中部集中”的改变,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对于特定种类的粮食作物,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本课题以玉米为研究对象,所以主要对玉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相关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在向北移动,邓宗兵等(2013)认为中国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陈欢等(2015)分析认为中国玉米生产重心明显北移。贾正雷等(2018)认为中国省域玉米播种面积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省域玉米单产增加量呈现出 “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薛宇峰(2005)分析发现玉米播种面积的集中而产量分散的生产特征,而杨宗辉等(2018)认为随着年份推进玉米的空间集中效应越来越明显。由于不同学者研究测算的时间段不同、使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从而在结果上出现差异。
(二)关于生产布局变动的驱动因素的研究综述
对于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动的驱动因素也存在大量研究,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与自然在生产过程的统一,生产布局驱动力既包括自然驱动力,又包括人文驱动力,细分又可以分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市场、科技和政策等方面的驱动,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变化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因素: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存在差异会对农作物生产布局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产量。农业生产选择区位会逐渐趋向于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以及容易发挥比较优势的区位集中。已有的研究选取了耕地资源、水资源、气候变化等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粮食作物生产布局逐步向耕地资源(人均耕地面积衡量)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罗万纯,2005;杨春,2009;谭智心,2012),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对粮食生产产生显著影响(钟甫宁和胡雪梅,2008;杨宗辉,2018)。国内外学者认为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影响,Lobell等(2011)认为气候变化对全球作物产量的时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并计算得出19802008年间气候变化使全球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分别下降3.8%和5.5%。刘纪远等(2005)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与降水变化将影响我国农业耕作空间分布的变化,也将直接导致相应农作物空间格局的变化。Rounsevell等(2003)认为气候变化对英国西北部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地进行了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的速度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地区间差异、城乡的差异也随之变化,粮食作物生产作为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经济社会调整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包含的范围较广,不同学者选取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到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动的依据。伍山林(2000)指出非农就业拉力是引起粮食生产布局变动的重要原因。Mottet(2006)认为交通通达度和土地使用期限是影响欧洲西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玉米等饲料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的关键驱动力。钟甫宁等(2007)认为水稻生产净收益以及替代作物净收益是影响水稻生产布局变动的关键性因素。陈欢等(2015)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收入对邻接省份玉米生产的扩大具有消极作用,李欠男(2017)认为城镇化率对玉米生产布局具有负向影响,杨宗辉等(2018)认为农户的以往决策对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很多学者也称之为路径依赖性。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