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对外直接投资对不同规模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字数:10702】

2024-11-02 13:5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3
ABSTRACT 4
一、 引言 5
二、 文献综述 6
(一)国外研究综述 6
(二)国内研究综述 7
(三)研究述评 8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8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概况 8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特点 9
四、计量经济模型与数据 12
(一)计量经济模型 12
(二)数据与来源 12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 13
五、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讨论 14
(一)模型估计结果 14
(二)结果分析 14
六、总结与讨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对外直接投资对不同规模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摘 要
从2000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OFDI 企业数量和企业投资额均逐年上涨。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合并的综合数据库,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就是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研发支出、企业年龄、资本密集度等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门槛后,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发挥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以新产品产值衡量的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正面影响;同时,企业规模越大,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越强。
引言
当前,中国的工业化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为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但是在认识到中国工业化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工业化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大量工业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生产模式,高新技术产业的薄弱,高品质、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等方面上。如果中国企业无法从简单的来料加工、低技术含量向高附加值、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方向转型,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工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路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目前的研究表明,影响我国工业企业创新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其中包含内部创新因素、产业组织因素、制度环境因素等。具体来看内部创新因素包含有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等,产业组织因素包含市场结构、企业规模等,制度环境包括企业所有制结构、融资结构等(张娜等,2015)。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越来越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到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学习东道国的先进技术,或是子公司在当地成功实现技术进步,再将技术通过多种渠道返回到母国的行为(韩玉军、王丽,2015)。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荷兰;超2.7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8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万家,,全球80%以上国家(地区)都有中国的投资。中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流量占全球比重连续3年超过一成,2018年占14.1%,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2018年底存量占6.4%,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皆创历史新高。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大国,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是否真正的促进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母国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是实现真正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企业规模作为影响母国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因此,深入探究OFDI对国内技术创新、工业转型的推动作用是否受到企业规模因素的制约,对了解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出激励对外投资的政策促进工业技术升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文献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Overseas/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是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可称为海外(境外)直接投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境内投资者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体现在一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对外直接投资最早起源于发达国家,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关注发达国家投资者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地方化理论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新的理论。
(一)国外研究综述
技术地方化理论是英国学者Lall(1983)最先提出的,该理论以他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研究为基础,指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劳动密集型生产以及技术相对落后等不利的技术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得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动机,并通过这种消化、吸收和创新活动为自身提供了竞争优势,赢得了一定的海外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Tolentino(1993)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技术地方化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为研究对象,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阶段变化的,从对周边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简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升级为对发达国家的复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这一长期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引进,最终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创新,令本国企业具有了特定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也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了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实证分析方面,Kogut and Chang(1991)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寻求动机的学者。他们在考察19761987年日本制造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时发现,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研发密集的产业,而且更倾向于建立合资企业形式,由此他们提出获取东道国的逆向技术溢出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重要动因的设想。Coe and Helpman(1995)首次建立了一个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国际R&D模型,研究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产生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Lichtenberg and Van Pottelsbergh (2001)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OFDI,旨在说明国际技术溢出渠道还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并利用日本、德国等国的国家数据,实证检验了国际R&D溢出效应,从而证明对研发密集型国家的投资确实能提高投资母国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Driffield et al.(2009)利用英国19781994年的行业数据检验了英国OFDI的逆向溢出效应。他们把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两类:一类是对高劳动力成本、高研发密集程度的东道国的技术寻求型投资;一类是对低劳动力成本、低研发密集的东道国的效率寻求型投资。结果表明,这两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均可以促进英国生产率的增长。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