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社会融入影响分析【字数:13353】

2024-11-02 13:5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II
关键词 II
ABSTRACT III
KEY WORDS III
一、引言 1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
1.社会融入 1
2.社会资本 2
(二)社会融入和社会资本的衡量方法 2
1.农民工社会融入程度的衡量 2
2.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的衡量 3
(三)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3
(四)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入之间的关系 3
三、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4
(一)分析框架 4
(二)数据来源 4
四、数据描述性分析 5
(一)变量特征 5
(二)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 7
(二)农民工的心理状态 8
(三)样本个人特征与社会融入程度 9
(四)个人能力及工作状况与社会融入程度 10
五、回归结果 12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13
(一)结论 13
(二)政策建议 14
1.从政府角度出发 14
2.从农民工角度出发 14
3.从社会角度出发 15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社会融入影响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农民工进入城市在为城市增加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困难、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将从社会融入的角度切入,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社会资本的增加能够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这一假设,分析农民工社会资本及相关因素对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影响。本文对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2016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农民工的定义筛选出392个有效样本,用包含农民工定居意愿、生活幸福感和与本地人的交往程度的综合指标衡量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并用社会融入程度这一综合指标对表示个人基本特征、个人能力及工作情况、表示农民工心理维度以及社会资本的变量进行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回归对数据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显示邻里互助程度和方言掌握程度回归显著,方言掌握程度越好,邻里互助程度越高,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程度越好。
引言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我们通常把“户籍在农村,每年在城市工作超过六个月”的劳动者称为“农民工”。农民工作为城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在给城市带来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消费,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这一群体,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如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14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2016年的《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然而近年来,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农民工往往处于工资水平低和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双重困境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甚至定居城市愈发困难,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针对此现象,研究者们也开展了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有一些研究者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于社会融入的影响机制;有一些研究者研究了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从目前的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在各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究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求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社会融入
阅读相关文献后笔者发现,“社会融入”和“社会融合”这两个概念比较相近,但是与“社会融合”相比,社会融入更强调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或适应性(王毅杰等,2020)。任远等(2016)认为社会融入的过程是复杂的,“社会融入”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芝加哥学者Park,他认为社会融合的过程就是群体间相互同化和作用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于星苑等(2019)则认为社会融入可以分成“单向融入”和“双向融合”两部分。
2.社会资本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各个研究者在研究“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叶静怡等(2010)强调了社会关系网络的塑造对社会资本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强调了社会资本转换的问题。而刘一伟等(2018)则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人情关系,并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方黎明等(2013)认为社会资本除了有微观和宏观层次以外,还有中观层次,中观层次则强调群体间纵向和横向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社会融入和社会资本的衡量方法
1.农民工社会融入程度的衡量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都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社会融入”分为几个维度,再根据不同维度选定相关变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来计算农民工融入社会的程度,少数文献直接从问卷中的相关问题出发,直接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进行打分,并将加总得到的值来衡量其社会融入程度。
虽然第一种方法在衡量农民工社会融入程度这一问题上运用比较普遍,但各个研究者选定的维度和指标却不尽相同。如国外研究者贝纳德将六组指标合法与否、包容与否、拒绝和认同、平等与否、是否有归属感、参与与否纳入了社会融入的评价指标体系。刘华等(2018)在研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借鉴了杨菊华的社会流动人口融入体系,分别从经济融入、行为参与、文化接纳和心理认同这四个方面来测量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吴玉锋等(2019)也将社会融入划分了四个维度,但维度划分和刘华等的略有不同,他们划分了经济、文化、心理和身份这四个维度。在研究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这一问题时,于星苑等(2019)运用恩泽格尔的“四维度”模型将社会融入划分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制度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入。除了将社会融入划分为四个维度外,也有研究者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如史敏等(2018)将农民工社会融入程度划分为经济融入程度、文化融入程度和心理融入程度[11]。孙学涛等(2018)则是将社会融入分为经济状况、社会参与、自我身份认同、与城市关系以及与流出地联系五个方面。总的来说,虽然各个研究者划分方法有差异,但是划分层面基本上集中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心里因素、文化因素这些方面。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