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20户农户的调查【字数:14277】
目录
摘要 Ⅱ
关键词 Ⅱ
ABSTRACT Ⅲ
KEY WORDS Ⅲ
引言 1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
(一)文献综述 2
1.个人特征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2
2.受教育程度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3
3.家庭特征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4
4.互联网普及程度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4
5.文献评述 4
(二)理论分析 5
三、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6
(一)建立模型 6
(二)变量及数据来源 7
1.被解释变量 7
2.解释变量 7
3.数据来源 8
四、实证分析 8
(一)描述性统计 8
(二)LOGIT分析 9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一)结论 11
(二)政策建议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4
致谢 16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320户农户的调查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对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利用江苏省实地调查的数据,通过LOGIT模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土地种植面积、是否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而婚姻状况、是否当过村干部、是否拥有手机、是否使用微信、是否使用手机上网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鼓励释放女性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鼓励各年龄段劳动力进行非农就业,鼓励劳动力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推动农业机械化,释放务农劳动力进入非农行业,促进互联网发展,鼓励劳动力通过网络寻找新型就业机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会,鼓励劳动力自主创业。
引言
我国当今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伴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产生,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农民收入低,增收难,众所周知,我国要达成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不可或缺的,而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要超越农业的范围,将眼光放到非农产业的发展上。
当下针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从地理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和家庭因素这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其中,人力资本中的教育水平、技能培训以及健康状况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而社会资本和社交网络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创新创业,此外,农村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家庭负担等个人和家庭特征以及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非农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众多学者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研究,深化了社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的认知与了解,但是相关研究并没有重视农村劳动力的组成结构问题,那么除了上述因素外,究竟还有什么在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选择?
众所周知,非农就业机会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乃至农村社会的公正与公平的水准,一个具有流动性的和谐社会往往兼具灵活性和稳定性,那么在农业GDP占总GDP比重逐渐下降、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程度提高的如今,政府和人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呢?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以来农村女性外出务工人数仅有男性外出务工人数的二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地区有大量女性劳动力可以被释放进入非农就业市场,丰富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我国应该如何利用这份人口红利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帮助?
本文以江苏省16个村共320户为调查对象,对农户进行入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土地种植面积、互联网普及程度等信息的实际情况,然后通过LOGIT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探究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就业选择背后的经济机理,并且尝试解释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机理,弥补学界目前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为推动非农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非农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建议。
引言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
1.个人特征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1)性别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方黎明、谢远涛(2013)的研究表明就性别差异而言,已婚男性劳动力相较于已婚女性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的概率要高上许多,但是失去非农工作的风险远低于已婚女性劳动力。刘晓昀等(2003)研究发现和男性劳动力相比,女性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率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同时女性劳动力一般来说不仅要比男性劳动力负担更多的家务劳动,还要承担大部分的农业劳动,也就是说农业劳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周春芳(2012)的研究表明农村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率远高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缩小,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程名望、潘烜(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和女性劳动力相比,男性劳动力对于选择农村非农工作的倾向性强了不少。辛岭、蒋和平(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性别对其参与非农就业产生了正向影响,但是影响不显著,他们的调查显示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中,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所占比率相差不大,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不同的行业对劳动力的性别要求不同,纺织等工业和家政、餐饮等服务业的行业可能更多需要女性劳动力,这样的市场需求会扩大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可能性。罗仁福等(2011)研究发现虽然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劳动力,但是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增速较快,农村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以兼职为主,也就是务农和打工都有参与,而农村女性劳动力往往以全职非农就业为主。Zhang et al.(2018)认为传统的性别分工使得女性在向非农产业进行转移时受到许多约束条件的限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