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和职业发展【字数:12428】

2024-11-02 13:5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三、研究假设 6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 7
(一)CGSS的调查数据 7
(二)变量定义 7
1. 被解释变量 7
2. 解释变量 7
3. 控制变量 8
(三) 研究方法 8
(四) 描述性统计 9
五、模型与实证结果分析 10
(一)chi2检验 10
(二)mlogit模型估计 11
(三)模型检验 13
1. 系数检验 14
2. 组间无差异性检验 14
(四)估计结果讨论 15
1. 相对风险比和预测概率 15
2. 结果分析 15
六、结论与启示 17
(一)结论 17
(二)启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和职业发展
摘 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转移到城市,进入工商业领域。因此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和职业发展的关系成为一个研究方向。通过对316个CGSS2015的问卷样本进行多项logit回归,建立了模型,模型显示,工作中的自由支配时间、工作稳定性、副业收入和收入水平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与同龄人相比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有显著影响;工作中的自由支配时间、工作有趣程度、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对与三年前的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有显著影响。应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促进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保护,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的融合等措施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
引言
而在转型过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动或被动地转移到非农行业,到城市中务工。他们的转移过程必然伴随一系列需要调整的因素,因而这其中会涉及到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状况,职业发展,家庭安顿,后代就学,社会福利,城市融入等问题。而我国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城乡收入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等现状也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因素也在农业转移人口问题中发挥了一系列作用。所幸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聚焦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寻求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感知(心理感知)之间的联系,探究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探究农业转移人口转移到非农行业工作后的实际发展状况,虽然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中有许多的变量,但本研究选择社会经济地位感知这一变量的原因是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不仅农业转移人口转向非农行业关注的重要因素,还能综合反映其他因素,如自我认同、自我评价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等。
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发展和他们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感知提出相关的建议,改善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提升他们的心理感知地位,让他们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自我认同和获得感,这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一环。
二、文献综述
围绕农业转移人口所做的研究类型丰富,而主要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探讨其市民化的背景,不少学者在背景阐述上都提到了城乡二元结构,并把城乡二元结构的分析作为一个重点,足以得知其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而多数学者都对解决该问题十分有信心。有学者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出现是二元结构的产物,并受到了城乡固化的阻碍(何玉长、曾露,2017),吴业苗(2016)和罗元青等(2019)同样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状况,实现经济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入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一些学者着重对户籍制度的阐明,程业炳、张德化(2016)将其作为一项制度障碍;而张学浪(2017)将其作为构建风险体系的基础,认为由于制度隔离障碍,产生了城市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政治参与边缘化、与相关利益者之间冲突这四种类型繁杂、程度不一的社会风险。此外,还有学者将土地制度作为重点进行的研究。傅晨、任辉(2014)提出一个以农民分化为前提假设的分析框架,揭示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背景;马晓河、胡拥军(2018)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延缓器;潘泽泉(2016)则认为当前应实现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的转型。
二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转移,大致有两个方向,第一派主要提倡分步转移(李世美,2018;何玉长、曾露,2017),他们的观点核心都是认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先解决目前在城市人口的遇到的各种问题,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第二派认为首先需要完善成本分担机制,降低农业转移人口的转移成本,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谌新民、周文良,2013;傅东平等,2014;王西、刘维刚,2016;黄露霜、郭凌,2017;丁静,2016)。而在成本分担机制的具体实行方面,也有深入的阐释。在分担主体上,部分学者认为需要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在适用领域方面,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在公共服务领域完善成本分担机制。
三是对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发展提出的具体措施,如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公共服务的发展等(关利平、孟宪生,2016;辛宝英,2016;张月华,2016)。此外,由市民化问题还生发了对于“政策性农转非”与“选择性农转非”的幸福感的比较(付晓鹏等,2019)
有关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既有研究他们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王毅杰、茆农非(2016)对于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群际关系的研究以及李兴华等(2017)的社区邻避效应的研究,这类研究中,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特征,如谢桂华 (2014)对比了拥有城镇户籍的两类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发展情况;而田丰(2017)指出,2006年起的十年间“农民工的相对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自评反而在下降,呈现“逆成长”态势”。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