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村居民减贫效果影响研究【字数:12466】

2024-11-02 13:3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III
AbstractIV
引言1
一、文献综述1
二、理论分析2
(一)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减贫的直接影响 3
1.数字普惠金融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传统的融资方式,降低财富门槛3
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创新储蓄和支付方式,为贫困群体进行投资提供了渠道3
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改善传统的投融资方式,提升贫困群体的抵御能力3
(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减贫的间接影响 4
1.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增收和优化分配,增强贫困群体的“造血”能力4
三、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4
四、实证分析5
(一)模型构建 6
1.基准回归模型6
2.稳健性检验模型6
3.理论机制检验模型6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
1.指标选取6
2.数据来源7
(三)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减贫的初步评价 8
1.农村贫困发生率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散点图8
2.基准回归模型8
3.稳健性检验10
(四)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减贫的机制检验 11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3
(一)研究结论 13
(二)相关政策建议13
1.高度重视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发展,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13
2.有效识别数字普惠金融的受众对象,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针对性13
3.针对欠发达地区着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可得性13
4.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严格防范数字金融风险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图1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居民减贫机制 4
图2 各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布情况5
图3 农村贫困发生率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散点图8
表1 变量说明7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7
表3 基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9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1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0
表5 理论机制检验结果 11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村居民减贫效果影响研究
摘 要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和新型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了传统普惠金融的运作成本和准入门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创造了新的契机。本文归纳整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对贫困减缓的传导路径。为实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国农村居民的减贫效果,本文以农村贫困发生率衡量农村地区贫困减缓成效,引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量化考察其减贫效果,并进行理论机制检验。基于20112018年31省的年度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对结果进行估计。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减缓收入分配差距,从两方面发力显著降低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最后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引言
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为传统普惠金融的数字化,从已有文献的归纳来看,既有文献较多的研究了传统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对于传统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出现了三种观点,即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有积极作用、呈消极影响和非线性关系。
大多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助推减贫。徐强和陶侃[1](2017)以金融包容为出发点,通过构建中国省级金融包容指数测度金融包容水平,得出包容性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呈现出正向效应的结论,证实了金融包容能够推动贫困减缓和贫困消除。马彧菲和杜朝运[2](2017)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减贫效应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得出普惠金融总体上能够解释15%减贫变化的结论;同时研究还发现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促进包容性增长间接改善我国贫困状况。
另一部分学者则对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持不同观点。Dhrifi[3](2015)通过探究经济发展与不平等的关系,论证了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只局限于中高收入国家,而对低收入国家呈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观点。苏静等[4](2014)学者利用2003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我国农村贫困减缓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跨过临界点,普惠金融才对贫困减缓发挥积极作用。
现有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文献中,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黄倩和李政[5](2019) 基于2011年至2015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有利于减轻贫困,其中,账户覆盖率、个人支付以及小微信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陈阳和赵丙奇[6](2019)通过借助北京大学一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出数字普惠金融确实可以减少贫困的发生。并且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增加。董玉峰和陈俊兴[7](2020)则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果,并构建了促进路径和模型。
如何量化普惠金融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直是研究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首要问题。目前学术界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基于普惠金融的含义和不同诠释层面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手段将其指数化,以衡量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Beck[8]等人(2007)选择了8项指标来全面评估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指标包含人均储蓄和贷款分别占GDP的比重和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等。Ambarkhane[9] 等人(2016)在参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计算关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计算方法基础上,丰富了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改善了衡量范围和尺度。相较于国外的研究,国内近些年才开始出现对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且国内研究着重于扩大实证评估和所选取的试点范围。陈三毛、钱晓萍[10](2014)测量了中国各省的五年金融普惠水平指数;杜强、潘怡[11](2016)通过自行选取指标制定了地区层面的普惠金融指数,得出普惠金融与各省经济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