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分拆上对母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字数:7730】

2024-11-02 13: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分拆上市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发展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标准和路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子公司分拆上市后,将对母、子公司各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直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从经营绩效入手,运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研究模型,选取2009年至2019年在上交所及深交所分拆上市的31家母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分拆上市对母公司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 绪论 4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二)研究假设 5
三、 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6
(一)模型和变量设定 6
(二)研究方法 8
四、 分拆上市对母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9
(一)描述性统计 9
(二)相关系数矩阵 9
(三)回归结果 10
(四)实证结果 10
(五)稳健性检验 11
五、 结果讨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分拆上市对母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引言
一、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产业组织结构已然迅速调整并且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分拆子公司上市在欧美市场已经是一种成熟的上市方式。在1993年至2003年期间,美国每年参与分拆上市(ECOs)和分立(Spinoff)的公司超过1700家;在1984年至2004年期间,欧洲每年上市公司利用分拆上市进行公司重组涉及的金额超过900亿欧元;但分拆上市在我国仍属于新型上市方式。2004年证监会仅规定了境外分拆的八条基本条件。至2010年证监会关于分拆上市的正式的规范性文件尚未出台,仅有的6条框架性文件则是在创业板保荐人培训会议与发行监管业务情况沟通会中提出的。直至2019年8月23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明确上市公司只要达到一定规模,便可以让子公司中符合分拆要求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与标准的在科创板上市。近些年来,伴随着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资本市场与更加多元化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战略,允许上市公司的符合分拆条件的子公司在境内分拆上市是必然之路。然而,由于现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不成熟,且我国对于境内分拆上市的标准与要求十分之严格,虽借助分拆上市实现均衡发展与核心业务聚焦的需求已然凸显,但实则能够成功分拆上市的企业寥寥无几。再加上分拆上市这一上市方式在国内发展时间尚短,上市公司选择分拆令其子公司上市究竟能否提高其母公司的经营绩效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相对于已经成熟的境外分拆上市,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才使得境内分拆上市成为可能,在2014年之前,成功分拆上市的母公司仅有19家。但随着证监会颁布规范性文件,允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中符合分拆条件的分拆登录A股,探讨分拆上市对公司自身及子公司各方面的影响,以便于衡量分拆上市是否在国内适用、以及适合国内哪些行业的公司,进而使得分拆上市在国内亦能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上市方式。在国外有关分拆上市的研究中,Berger & Ofek(1995)、Comment & Jarrell(1995)、Vijh(1999)和Feldman & Gilson(2014)等人的研究均发现分拆上市向市场传递了关于母、子公司价值的正面信息,市场反应积极,且母公司股票在分拆上市后有着正的超额收益率。然而在国内公司分拆上市后,学者们对于成功分拆的母、子公司超额收益率、经营绩效等变化的相关研究中,却是得出了相近且与国外研究不一致的结论,即分拆上市对母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仅具体研究某一家成功分拆上市的母、子公司的案例,少有综合研究所有成功分拆上市的。考虑到港股市场股票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欲以31家在上交所或深交所成功分拆上市的母公司为例研究分拆上市是否能提高其母公司的经营绩效。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较为成熟的境外分拆上市,母、子公司的平均财富收益是相关国外文献主要侧重点所在。Schipper & Smith(1986)研究在1965年至1983年期间,美国共计76家成功成功分拆上市的母、子公司,发现在成功分拆上市之后母公司的平均超额回报率为1.8%,且母、子公司的股票价格亦有所上涨。Asquith & Mullins(1986)、Dann & Mikkelson(1984)和Masulis & Korwar(1986)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相近,即分拆子公司上市后,母公司的股价平均增加了2%至3%。Nanda(1991)研究发现,子公司分拆上市并发行股票后,虽母公司的股价有所提示,但相对而言子公司产生的收益更大 [11]。
近年来,国内企业成功分拆上市的案例逐渐开始增多,在此背景下关于分拆上市的国内文献主要侧重点则在于母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率以及财务指标。王化成和程小可(2003)以同仁堂分拆同仁堂科技上市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母公司同仁堂的分拆动因可以由期权理论所解释。且与分拆创造期权假说相不一致的是,母公司同仁堂的股权分拆溢价效应在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初期为负值, 上市后期才出现正值[12]。念延辉(2013)以康恩贝分拆佐力药业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分拆上市可以同时提高母公司康恩贝与子公司佐力药业的筹资能力,提升两者的企业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倘若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管,分拆上市也可能导致母公司协同效应有所降低、产生“空心化”等问题[13]。王新红和薛焕霞(2014)以2009年至2011年期间在创业板所有实现分拆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创业板分拆子公司上市后,非但母、子公司经营绩效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所下降[14]。肖爱晶和耿辉建(2019)的研究同时考虑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后者主要包括商誉价值分析、技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高层主管薪酬分析三部分,以中兴通讯分拆国民技术为例,得出结论分拆上市大大提高了子公司国民技术的短期与长期偿债能力,相对而言母公司中兴通讯的偿债能力提升幅度就较小[1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