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产融结合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融资约束视角【字数:10498】

2024-11-02 13: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一、文献综述 5
(一)产融结合的形式 5
(二)产融结合的经济后果 6
1.产融结合与融资约束 6
2.产融结合与企业经营绩效 6
二、研究设计 7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7
(二)变量选取 7
1.被解释变量 7
2.解释变量 7
3.中介变量 7
4.控制变量 7
(三)模型构建 8
三、实证分析 9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9
(二)回归分析 9
1.信贷关系回归结果 9
2.人事参与回归结果 10
3.股权投资回归结果 10
四、稳健性检验 11
五、结论与建议 12
(一)结论与启示 12
(二)相关政策建议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产融结合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融资约束视角
摘要
本文以20092018年间选择产融结合发展模式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融结合类型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而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人事参与的产融结合模式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而通过信贷关系和股权投资实现的产融结合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原因可能是目前所实现的产融结合其发展深度、广度都不足够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企业当期经营绩效的提升。其中,信贷关系方式可以显著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一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引言
据统计,世界500强中80%的企业都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产融结合,产融结合已成为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由于监管政策的约束同时考虑到金融安全等相关问题,我国产融结合的主动权仍掌握在企业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把部分产业资本转移到金融机构。2008年,中国银监会推出的相关监管办法首次为产融结合中资本参控模式的实现提供法律依据;2010年年底,国资委主任王勇指出要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符合要求的企业积极探索产融结合发展模式,这一指示又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2016年两会期间,相关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加强信息共享促进产融合作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该方案的出台从政策上有力地推动着我国产融结合的高效发展、创新发展、综合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国实现产融结合的主板A股上市公司已有1533家,与2008年底的不到一千家相比体现出十足的进步,这其中通过人事参与方式实现的产融结合企业增量最多,表现出产融结合模式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策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选择产融结合发展模式,逐步实现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的高效服务。目前我国参与产融结合的以央企和地方国企居多,也包含部分民营企业,整体来讲产融结合的主体略显单一;而实现产融结合的模式相对比较丰富,既有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包括信贷关系、人事参与以及股权投资这些方式,也有像供应链金融这种理论较性强而实践操作性弱的产融结合模式;具体什么程度的产融结合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化收益还需进一步讨论。总体来看,产融结合现象在中国呈增长趋势,它的发展具有一定潜力。
一、文献综述
(一)产融结合的形式
我国产融结合的方式丰富多样,储俊和裴玉(2014)认为从广义的角度看实现产融结合的形式包括信贷关系、股权资本关系及人事参与等。其中信贷关系是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起的资金借贷行为;人事参与是指企业和金融机构相互派驻管理人员介入到对方的经营管理中去。而狭义的现代意义上的产融结合是仅依靠股权资本关系实现的,其中又以参股相关上市金融公司最为普遍。根据国内外产融结合的实践经验和我国自身的具体情况,多数学者如许天信和沈小波(2003)以及王克馨和李宏(2015)等认为产融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在我国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直接参股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租赁以及信托等金融企业。二是工商企业自办财务公司,实现企业自主金融。三是工商企业通过控股金融机构形成金融控股公司,同时经营主营业务及金融业务。储俊和裴玉(2014)以及曲艺(2014)提出除上述形式外还可以选择直接设立金融机构,即工商企业直接出资设立相关金融机构;或者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将小型金融企业的股权划至相关企业名下,使其成为控股金融机构的母公司,实现产融结合。
整体来看,在众多可供公司选择的产融结合形式中,参股上市金融公司最为普遍,主要原因是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实现,同时可以借助信息透明化,促进企业市值增长。其中参股上市银行的企业最多,证券公司作为很重要的产融结合投资对象紧随其后。此外,也有很多公司选择开设财务公司的产融结合实现方式,这表明内设型产融结合模式将成为我国产融结合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产融结合的经济后果
1.产融结合与融资约束
国外研究从理论层面提供了产融结合能够缓解融资约束的依据。Alexander(1962)提出产融结合可以通过资本的有效补充解决金融化程度较低地区工业企业早期的资本形成问题。Mitsuaki(2002)认为产融结合中金融机构可以为实体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其融资约束,促进规模生产。
国内多数研究表明产融结合能够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但具体的缓解程度会因企业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普遍来看,大规模企业、国有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进行产融结合后,其融资能力得到的提升不大。邓建平和曾勇(2011)发现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成本,其缓解作用与公司所在地金融市场化程度成反比,即金融市场化程度越低,缓解作用越显著。万良勇、廖明情和胡璟(2015)以20052013年持有银行股权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通过参股银行实现的产融结合可以通过决策效应机制和信息效应机制显著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即企业在银行的话语权越大,产融结合能够为其带来的缓解作用就越强;对于信息不对称越严重的公司,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就越明显。谭小芳和范静(2016)研究发现产融结合中股权投资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黎文靖和李茫茫(2017)研究发现 进行产融结合可以通过帮助非国有企业获得数量更大、种类更丰富的银行贷款而显著降低其所面临的融资约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