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apl模型在农业产业链研究中的应用基于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字数:21417】

2024-11-02 13: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当前形势下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对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一些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主要通过投入产出理论视角分析农业产业链,基于最新国内数据利用APL模型等实证方法探究现阶段农业产业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在与其他产业相互影响过程中影响与被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大,但影响与被影响的经济距离较远。缩短这部分经济影响距离则是完善农业产业链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生态圈建设和依托现有农业配套生产要素扩宽收入渠道等政策措施可以在未来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缩短前后向经济影响距离并加强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
目录
摘要4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一、引言5
二、文献综述5
(一)农业产业链研究进展 5
(二)投入产出分析进展6
(三)APL模型研究进展6
三、理论基础与方法7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7
(二)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链分类8
(三)投入产出理论在产业链研究中的应用9
(四)研究方法11
1.平均传播长度(APL)指标11
2.前、后项平均波及步数指标12
3.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指标12
四、基于APL模型的中国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关联分析12
(一)数据来源与产业划分标准12
(二)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12
(三)基于农业视角的产业间关联分析14
1.产业链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15
2.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红利分配机制不均衡15
(四)基于其他产业视角的产业间关联分析16
1.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关联系数16
2.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17
(五)农业与其他产业间关联分析19
(六)结论20
五、政策建议、不足与展望20
(一)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政策建议20
1.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生态圈建设20
2.依托现有农业配套生产要素扩宽收入渠道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21
3.提高农业的优质生产要素吸引能力21
4.完善政策和配套服务支撑体系21
(二)不足与展望22
致谢23
参考文献24
APL模型在农业产业链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引言
引言
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机持续发酵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自古便是粮食大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政策层面,关于农业产业的扶植政策不断出台,补贴力度不断增加,虽然目前已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通过实证分析来探究当前有关农业发展的问题仍具备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形势下,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关联性研究并根据现状分析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政策需求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APL模型又称作平均影响距离模型,它最早是由著名的荷兰投入产出学家Erik Dietzenbacher等学者在2005年提出的[1],其在产业链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将平均影响距离模型应用于产业链的研究中,在为学术界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的同时也为中国下一步的农业改革及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本课题采用国内最新数据,在宏观上构建以农业为核心的平均影响距离模型,并对相关系数进行定量推导和研究。就农业产业链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的诸多相关问题起到一定的理论先锋引领作用和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主要是运用兼顾理论和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综合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架构,通过APL模型的建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的推演实证分析中国农业与其他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协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本文依照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运用平均影响距离模型计算各生产部门的APL值,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和研究需要归类此次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产业链。然后进一步推导和分析农业和其他国民经济各行业对各产业的影响力指数和感应度指数,推导不同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不同作用程度,并以此分析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
二、文献综述
(一)农业产业链研究进展
农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是产业链的相关理论与概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便捷程度增加和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各个产业得以发展。由此,各产业之间普遍的、频繁的、复杂的生产和投资关联使得一种网状结构得以形成。而由于产业个体的生产资料来源较为单一,销售方向却较为复杂多变,所以网状结构的节点多表现为扇型结构。由此,以扇型为节点的网状结构产业链得以形成[2]。所以产业链中的扇型结构和网状结构所包含的经济意义就是产业练的实质,既不同产业间的相关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本身。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农业产业链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赵绪福和王雅鹏(2004)通过对过往研究成果的整体梳理,得出了以下结论:农业产业化应当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强化产业链的质量和功能;发展与完善有关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与分析是构建整个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基石[3]。刘西川和程恩江(2013)通过对“五里明模式”和“六方合作+保险模式”两个具有特色的案例进行理论剖析得到了我国当前已有的三种农村金融研究方法对于指导信贷支农的局限,并基于当前环境提出了合理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未来引导方向建议[4]。Vighneswara和Dharani(2016)以印度为例,探究其农业产业链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从而得出产业链金融能提高农业附加值的论断[5]。
李敬波等(2018)从农业电商的角度出发,基于初始知识网络构建的相关理论成果,探究了农业产业链目前仍存在的可发展的部分空间。这个角度的研究对于农业电商产业链本身运行过程中的缺陷分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6]。王肖芳(2018)通过对比中国和丹麦的农业产业链,分析了当前中国农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之后深入探究了丹麦目前在实际发展操作过程中奉行的相关理念和模式并提出了对应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建议[7]。
何劲等(2018)从家庭农场产业链出发,分析其目前现状和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家庭农场产业链优化的政策引领方向[8]。吴群(2018)以江苏省农业为例,全面剖析了沭阳县域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盱眙龙虾地标特色农产品品牌创新发展模式等发展成果显著的案例,依托这些具有因地制宜特色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改革提出了主要方向及相应的对策建议[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