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认知能力对大就业收入的影响基于2016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字数:12529】
目录
摘要 III
关键词 III
ABSTRACT IV
KEY WORDS IV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研究目标 1
(三)研究方法 2
(四)研究路线 3
二、相关文献综述 4
(一)非认知能力的定义 4
(二)非认知能力的测度 4
(三)非认知能力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5
三、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5
(一)数据来源 5
(二)数据处理 6
(三)模型构建 6
(四)变量定义 7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9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9
1.全部样本描述性统计 9
2.分性别样本描述性统计 10
3.分城乡样本描述性统计 10
4.分年龄样本描述统计 11
(二)模型回归结果 13
1.全样本OLS回归结果 13
2.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收入影响的性别差异 15
3.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收入影响的城乡差异 16
4.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收入影响的年龄差异 17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9
(一)本文结论 19
(二)政策建议 19
1.对教育部门 19
2.对用人单位 19
3.对大学生个人发展 20
4.对农村出身大学生 20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3
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收入的影响
——基于2016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深入,有关非认知能力的概念被提出,经济学界、教育学界等开始将研究兴趣从原有的认知能力对经济产出的影响转移至非认知能力对经济产出的影响。非认知能力可以被通俗理解为“情商”,而大学教育阶段是个人从在校学习阶段走进社会的桥梁,也是培养“情商”,影响个人走入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社会发挥“情商”效用的关键节点。
本文基于2012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国际公认的“五要素模型”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就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收入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从性别差异来看,非认知能力对男性大学生收入的影响更为明显。从城乡背景差异来看,非认知能力对乡村背景大学生收入的影响更为明显。从不同年龄阶段来看,非认知能力对2024岁大学生收入的影响较2529岁更为明显。因此,各类高等教育部门、用人单位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探索教育发展对各国经济产出的影响作用机制,传统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都将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定义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遍教育通过给予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中需要的劳动能力,进而获得必要的经济产出。二是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的教育体系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不同。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教育评价来比较不同的教育体系对经济产出的优劣情况,以便完善教育体系,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不同的教育体系教育层次对经济产出的贡献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能力这一中介实现的。然而,目前的大量实证研究将教育提高的劳动者能力仅仅衡量为学业成就水平(Spence,1974),而学业成就水平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能力(Alfred Binet,1916)等等,通常来讲是所谓的智商(IQ),教育经济学称为“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
仅仅依靠认知能力来衡量劳动者劳动能力是不全面的,除了智力能力等可以普遍衡量的认知能力,劳动者还应该具有社会交往、领导能力、情绪稳定等“非认知能力”(Non Cognitive Skills),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情商”(EQ)。一些研究表明,仅仅运用学业分数衡量人力资本进而探究其对经济产出的影响,而将认知能力之外的能力(非认知能力)排除,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测量偏差(Heckman,1999;)。由此,以往由教育界关注的非认知能力进入了经济学界的关注视野。
教育部指出(辛涛,姜宇,林崇德,师保国,刘霞,2016),学生应该具备包括创新意识,领导力,自尊感等与个人品格和社会适应相关的能力,这同时也指出非认知能力是学生需要被教育培养的必备能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摇篮,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最后的培养基地,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它关系到大学生进入劳动市场后对社会的经济产出,还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劳动报酬。
(二)研究目标
本文关心的核心解释变量是“非认知能力”,被解释变量是“就业收入”,关心的对象是“大学生”。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目标是(1)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收入是否存在影响?影响是否显著?是正向还是负向影响?而大学生群体可以依照某些标准划分不同类别,某一类别中是否存在差异性影响?依据以往通常研究可以划分问题(2)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对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3)城乡背景不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对就业收入影响是否存在差异?(4)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对就业收入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三)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国家公开数据CFPS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研究方法,具体包括: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sgl/60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