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业影响因素研究以为例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一)问题的提出3
(二)相关文献综述4
1.相关的理论研究综述4
2.相关的实证研究综述5
二、理论框架与假设6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6
(二)研究方法8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9
(一)数据来源9
(二)样本基本情况9
(三)测量影响因素的题项描述性统计分析10
(四)非测量影响因素的题项描述性分析11
四、创业意愿和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12
(一)信度分析12
(二)效度分析13
(三)相关分析14
(四)线性回归分析19
五、主要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20
(一)主要结论20
(二)政策建议21
致谢21
参考文献22
附录1:调研问卷23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大学为例
引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高校的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张,根据2012年11月新华网的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并且预计以年均7.16%的速度每年增长(郭绪雷,2012)。同时,包括高校大学生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在内,我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超过2000万。然而由于世界经济的形势变化和经济增长的乏力,企业用人需求数量在大幅减少,市场上逐渐出现供需不匹配,就业渠道不畅等不良情况。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岗位数量仅为900万。这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就业压力,常出现毕业生找
政策上,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也越发提高,并且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据调查,在2004 年,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意见》,并且从五个方面改善青年的创业条件,包括“普及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供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和完善对青年的就业服务”,从而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包括大学毕业生) 在创业中实现就业(王戈、李静野)。在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并且规定“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在2012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了创新创业对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育全过程”,“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等具体要求。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状况目前并不乐观。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消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4年5月21日指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总人数只有约1%左右。而根据2012年发布的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统计,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具体比例达1.6%,比2010届略高0.1个百分点,且比2009届高0.4个百分点。总体上来说,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还是处于低水平,并且比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还要低0.6个百分点。
在政策和教育上都大力倡导和支持自主创业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率却普遍偏低。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从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入手,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现状,寻求能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率的解决方法。在以下的内容,本文会以大学为例,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模型分析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并针对发现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1.相关的理论研究综述
Richard Cantillon,一位法国的经济学家,在1775年,对创业进行了第一次的定义。他把创业者和经济中承担的风险联系在一起, 将Entrepreneurship,即创业,代表“承担风险”。而踏入20世纪后,经过学者的多翻实践和研究,创业的定义被更加具体化。Gartner指出“创业是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rousbec,Robert和Stevenson则认为: 创业即可以是独立,也可以发生在一个组织内部。之后,在2000年,Shane和Siropolis把创业定义为:“创业者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努力工作来开创一个新企业,包括新公司的成立,以及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提供,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课题组,2008)。而在国内,研究学者吴波和陈震红分别指出,创业是“个体在动态的时间与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 发掘并利用潜在机会来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或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尹清杰,2013)。而在2013年,尹清杰更是将其定义细化到四个层面:第一是“创造价值”;第二是“追求机会”;第三是“投入时间、金钱、劳动等”;第四是“以追求回报为目的”。
除了定义以外,学者们还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作了理论分析。从个人背景的影响因素来看,在1994年,Dyer和Handler在研究中提到年轻人的创业选择偏好,容易受到其家庭的职业背景影响。父母是企业家或有创业经验的年轻人,更有可能因为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产生创业意愿,其创业率也更高。而在社会环境方面,Lee、Chua和Chen在2004年指出,家庭和社会对自主创业的态度,其是否整体上积极地看待创业活动,并且将之视为有价值的经济活动, 都会影响到青年是否有动力去创业的决定。另外,金融支持与否和个人对政府政策信息的掌握程度都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影响力(赵恒平,文亮,2010)。
而在创业教育方面,文亮和李丽娜在2010年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个人内在因素中的创业培训和创业能力对提高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大部分学者对创业教育持有“其能积极推动创业意愿”的观念,然而有部分学者担忧,创业教育可能改变大学生的一些个人特质,并且促使部分学生扎堆到一些创新的企业,造成将来创业者浪费资源去重复性建设这些不经济的现象。并且激进式的创业教育具有盲目性,可能鼓励了部分学生产生对创业成功的过度渴望,和对个人特质的过度自信,从而冒险尝试创业。如不得到及时疏导,可引致其创业失败甚至其为谋利益而步入非法活动,和采取极端手段的结果(乐国安,张艺,陈浩)。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sgl/4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