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黄梅戏的传承研究【字数:1603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2
(一)文献综述2
1.非物质文化遗产2
2.黄梅戏2
3.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趋势3
(二)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3
1.研究目的3
2.研究意义4
二、安徽黄梅戏的传承现状4
(一)黄梅戏传承人4
(二)黄梅戏传承文化空间5
1.黄梅戏会馆5
2.黄梅戏剧团——以桐城黄梅戏剧团为例5
(三)黄梅戏传统剧目传承5
(四)黄梅戏传承的政策支持6
三、安徽黄梅戏传承存在的问题6
(二)黄梅戏传统剧目艰难抵抗现代化的冲击7
(三)黄梅戏传承所需媒介发展受限7
1.现场舞台表演8
2.新媒体播出表演8
(四)黄梅戏传承受众断层严重8
(五)政府对非遗传承支持不够,财政投入不足8
四、非遗保护视角下安徽黄梅戏的传承建议8
(一)保护黄梅戏传承主体8
1.黄梅戏传承人8
2.黄梅戏会所及剧团9
(二)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最大限度上保持传统剧目的原貌,保护原创9
(三)探索新媒体技术在黄梅戏传承中的应用9
1.建立黄梅戏数字化博物馆9
2.运用虚拟现实技术9
(四)提高黄梅戏传承的民众参与度9
1.设计套票或者“买一赠一”活动鼓励“老带新”9
2.融入公共文化,加大宣传力度10
(五)政府加大对黄梅戏传承的投入,大力发展城市文化10
结语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附录 A 调查问卷12
附录 B 访谈提纲13
非遗保护视角下安徽黄梅戏的传承研究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类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对于传承和再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重要载体之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音乐类、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黄梅戏虽发源于湖北黄梅,但发展于安徽安庆,最初也仅在这两地流传,指直到《天仙配》(改编自黄梅戏传统剧目《董永卖身》)在银幕上开始演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逐渐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但是相比社会、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新兴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堪忧。安徽黄梅戏虽然是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界人士也尝试从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但其传承仍存在很多问题。专家学者针对黄梅戏的研究多为其艺术表现、表演风格和民情民俗,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的研究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对黄梅戏传承现状的分析,并对有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传承人等调查和访问,尝试解决传承主体、传统剧目、传承受众、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安徽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推动社会的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
绪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一代代先人用智慧创造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1]安徽黄梅戏正是无数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永远不使明珠蒙尘值得我们深究。
(一)文献综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者王宁认为非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文化内涵亦不能被外化的文化品种。其核心内涵即为内蕴和技艺,能够在艺术家表演和制作过程当中体现。且对于记忆而言,极为独特,难以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进行描述和记录。[2]
学者向云驹认为非物质遗产除了特定的口头文化外,既可以是行为文化,也可以是人体文化,换言之,非物质遗产即传人文化。在其研究中对于人体行为文化进行了划分,其一为艺术类,是在人的主导下,对于艺术的表现和传承,其依附于人体,不能离开现实而存在。其二为文化类,即在文化的传达和表现过程当中是需要在人体或人群当中进行,否则就无法实现传播或者传承。[3]
2.黄梅戏
黄梅戏的相关概念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安庆怀宁地区,与安庆境内的戏曲艺术和民间技艺相结合后,并且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此过程当中,对其他戏剧或当地民谣精华部分进行汲取,如青阳腔、徽剧等,逐渐形成如今的风格。2006年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联手申报黄梅戏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黄梅戏的传承以及保护开展相应的工作。[4]
黄梅戏的特点
黄梅戏作为安徽地方戏曲,蕴含着地区语言的典型特征。同时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当中,黄梅戏在发音音调和腔调方面形成了以安庆方言为基础的模式,具有方言韵味特征[5]。在黄梅戏所有的唱法当中,在唱段词句的过程当中运用花腔唱法,在大段吟唱时用板腔体,而花腔小曲极具民族风味,能够很好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在营造愉悦的世界和听觉环境氛围的过程当中,令观众产生共鸣,进而将注意力集中于黄梅戏曲当中。如在《天仙配》当中对于花腔唱法的运用,既轻快明亮,也流畅优美,既可以让观众在观赏过程当中,感受董永和七仙女成亲归家之时的幸福感,也能使之体会到两人分别时的无奈和遗憾。在该剧目当中,前半段较为轻松明快,后半段则是既悲痛又无奈,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听众能够很好的实现在情感方面的转换。由此可见,黄梅戏曲舞台表现的能力极强。除此之外,黄梅戏曲题材大多是从民歌民谣以及民间故事当中汲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坚实的生活基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60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