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特色塑造视角下苏南特色田园乡村文化保护利用研究以桃源村为例【字数:12109】

2024-11-02 13:0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江苏省于2017年6月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重要任务,并为之制定了行动计划。计划中所提到任务之一便是凸显特色文化,即维持富有传统乡村意境的田园景观格局、特色乡村肌理、空间形态及建筑。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对我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本篇文章将以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为研究对象,在特色塑造视角之下,通过实地调查,探究特色田园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意义、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若干解决措施。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特色塑造视角下桃源村文化保护利用的意义2
(一)传承乡村文化空间的生活记忆与交往记忆2
(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
(三)拉动特色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2
二、特色塑造视角下桃源村文化保护利用的现状2
(一)乡村特色文化保护利用显著彰显3
1.传承莲文化3
2.挖掘姓氏文化3
3.打造田园乡村慢生活3
(二)乡村产业文化挖掘显著提升4
1.做优桃文化产业4
2.带动旅游和农家乐民宿等服务项业4
三、特色塑造视角下桃源村文化保护利用的问题4
(一)乡村文化保护利用主体缺位4
(二)乡村文化传承形式较为单一5
(三)乡村文化内在核心保护缺失5
四、特色塑造视角下桃源村文化保护利用的建议5
(一)激活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内部力量6
1.激发村民文化传承自觉性6
2.加强村外文化人才引入6
3.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6
(二)拓宽文化记忆保存传承新模式6
1.注重新媒体语境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6
2.搭建乡村文化传承人体系7
(三)挖掘乡村内在精神与文化元素7
1.着力打造乡村文创模式7
2.开展乡村创意文化活动8
致谢8
参考文献9 特色塑造视角下苏南特色田园乡村文化保护利用研究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以桃源村为例
引言
using
2017年6月,江苏省开启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探究乡村所具备的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独有的价值与优势,并通过彰显区域特色,来展现乡愁记忆。此举契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有利于实现江苏省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推进苏南地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场“持久战”,必须要坚持走一条多元化、全方位的建设发展之路,其中,特色文化的保护利用乃是重中之重。乡村是传承文化的最大载体,因此维系乡村社会价值体系与集体感情记忆,重建具有乡愁记忆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需要充分发掘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田园乡村拥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特色塑造视角下乡村文化的保护利用对我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但目前江苏部分特色田园乡村在特色文化的挖掘、利用与保护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地方特色不明显,内涵挖掘不深入,各方主体分工不合理等,成为制约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掣肘。苏南特色田园乡村加强对于特色文化的保护利用,有利于不同地区展现自身特色历史文化禀赋,凸显其差异性,防止地区间的同质性发展。位于无锡市阳山镇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桃源村,因其盛产着闻名中外的阳山水蜜桃而得名,同时地理位置优越,山环水绕,乡风醇厚,拥有着特色桃园农耕文化、周氏爱莲姓氏文化等。如何更好的保护利用其特色文化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具有鲜明的“在地性”意识,在公共管理框架下,以苏南地区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即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为研究对象,根据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与乡村文化振兴大背景,在特色塑造视角之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其自身特色文化资源,探究特色田园乡村文化保护利用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具备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提出保护与挖掘利用策略,以期为保持田园乡村景观格局、乡村传统肌理,传承保护乡土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挖掘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制定系统方法。契合国家战略和社会、时代需求,有利于推动基层政府、相关文化组织、部门对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文化保护与利用,为当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及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中遇到的多种具体问题求解。
一、特色塑造视角下桃源村文化保护利用的意义
(一)传承乡村文化空间的生活记忆与交往记忆
在当今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由现实生活所引发的对城镇空间的不满与虚空。对于以往乡村生活的记忆便成为了情感补偿,而乡愁其实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情感抒发或宣泄。[1]留住乡愁记忆,注重保护乡村文化空间的真正“记忆场”——特色乡村,是寻找生活记忆和交往记忆的主要途径。Assmann认为,乡愁记忆可以将日常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文化记忆,包括建筑、食物等物质记忆以及人与人的交往记忆,建构成一种记忆“空间”。[2]生活与交往记忆大多反映在乡村的民俗文化中,它是特色田园乡村得以延续和塑造的重要文化载体。桃源村的村民是宋代著名文学大家周敦颐的后裔,村民全为周姓,具备特有的姓氏文化,且村民家家户户有酿酒、做糕团、做麦饼的习俗,这种文化记忆可以传承乡村文化空间的生活与交往记忆,可以帮助村民有效地缓解由文化动荡引起的农村社会秩序的瓦解。
(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60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