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字数:1337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一、关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概述1
(一)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1(二)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现行规定2
(三)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面临的问题2二、降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3
(一)现有立法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3
(二)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育、成熟的时间提前3
1.我国青少年生理发育成熟时间提前3
2.我国青少年的心智方面在更快的发展成熟4
(三)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具有紧迫性4
1.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暴力化现象日益严重4
2.未成年人暴行给社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5
三、降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可行性5(一)符合我国刑事立法的目的5
1.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刑法目的5
2.实现保护受害者人权的刑法目的6
(二)域外成熟的立法经验可供借鉴6
1.美国刑事立法大力惩治未成年人低龄暴力化犯罪6
2.日本刑法修正向严惩低龄暴力化犯罪的态度转变6
(三)我国相关立法规定可供学习6
1.民法总则下调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6
2.其他相关立法体现国家已意识未成年人早熟的事实7
四、降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年龄设计建议7
(一)现今13周岁青少年与20年前14周岁的青少年生理发育状况大体相当7
(二)13周岁少年升学的心理波动已经消失,犯罪基本需归咎于自身8
结语9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致谢9
参考文献10
表1 20002020年13周岁男性少年生理变化表8试论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引言
14周岁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自1979年制定实施以来便已经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四十多年的效用,但在现今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暴力化趋势愈来愈严重的状况下,却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制裁显得有些心余力绌,部分犯下严重暴行的未成年人因未满14周岁而被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事件也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反响。[1]面对这个问题,学者们对于是否需要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论也愈发激烈,笔者基于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明确提出通过适当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不仅是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一个有力之举,而且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深化和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概述
(一)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在我国现行的刑事立法中所拥有的含义为行为人在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具体犯罪行为后,承担刑事后果时所必须达到的年龄。换句话说,只有当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时,才有可能使刑法发挥制裁的作用,去要求行为人为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付出相应的刑法意义上的代价。[2]11
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当一个行为人实行了刑法中所明令禁止的犯罪行为时,我们便需要依据犯罪构成的四要件来判断该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能否被归责,而犯罪主体作为犯罪构成四要件之一,拥有刑事责任能力则是其能够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首要前提,简言之,认定犯罪主体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求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3]一般情况下,我国刑法理论界认为刑事责任能力就包括行为人对认识对象进行辨别、判断,以便认定某一特定对象的辨认能力和行为人掌控使自己实施或不实施特定行为的控制能力两个方面。但是在各国刑事立法中一般都不会直接规定行为人构成犯罪需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是规定行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或者虽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却并不完备。[4]而判定是否拥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达到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在通常情况下,行为人只要达到了刑法所规定的最低责任年龄,就被默认推定为具有辨认和控制的能力,在没有相反证据证明的情况下,由自然人自身意识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才有能对其按刑法入罪并进行处罚的可能。[5]
(二)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现行规定
由于我国刑事责任主体承担刑事责任时有着严格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要求,但因自然人在不同年龄时所拥有的刑事责任能力不同,所以在我国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指导下,刑法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刑事主体所承担的刑事责任是不同的,基于此,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我国现行《刑法》的第十七条就有关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明确表明已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犯下刑法所禁止的罪行,应当受到刑法的处罚,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但未满十六周岁的,犯刑事立法中规定的八种严重的刑事犯罪时才应当对其实施刑罚制裁。也即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只对那规定好的八种严重暴力的犯罪行为负责,而未满十四周岁的人即便犯下了暴力犯罪,严重的危害了社会安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也必须严格的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依据其年龄未达到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硬性要求而无需受到任何相应的刑法意义上的惩罚。
(三)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面临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屡见不鲜,其趋势也越来越向低龄化、暴力化特征靠近,典型案例从2003年黑龙江一个13周岁的男孩强暴女孩并杀害其母案,到2019年大连13周岁的男孩尾随杀害10岁女童案,尽管案中的未成年人均犯下了暴虐的罪行,但是最终都以未达到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由进行不予立案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领域中,14周岁到16周岁的青少年所占比例正在逐渐扩大,根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报告,2013年时此年龄段所占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就已经超过了一半,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愈发明显。与此同时,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未成年14周岁时犯罪的比例为20%,相较之十五年前的2001年,该比例已增涨了8%。国家教育部未成年犯罪问题研究组调研结果也表明了未成年人犯罪暴力化的倾向,在青少年犯罪中类型所占比例最多的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这四类犯罪的比例高达84.4%。[2]13而从最高检公诉部门的调研数据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到未成年人低龄化、暴力化犯罪有几个共通的特点:首先便是这些青少年年龄都尚小,不足14周岁的刑罚最低门槛;第二,他们行事手段残忍,性格冷酷到令人发指,其手段和后果与成人恶性犯罪没有区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他们的行为皆已经符合犯罪客观的构成要件,但按刑法责任阻却事由的规定,都被免予追究相应的责任。[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fxlw/faxue/60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