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决明子药对最佳配伍比例的研究(附件)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
1.1.1 来源 1
1.1.2 意义 1
1.2 药对配伍研究 2
1.2.1 药对的发展状况 2
1.2.2 药对配伍的原则 2
1.2.3 药对剂量配比的研究 3
1.3 山楂的研究现状 3
1.3.1 化学成分 3
1.3.2 药理作用 3
1.4 决明子的研究现状 4
1.4.1 化学成分 4
1.4.2 药理作用 4
1.5 中药山楂、决明子配伍研究 5
2 仪器与试药
2.1 仪器 6
2.2 试药 6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1.3.1 化学成分 3
1.3.2 药理作用 3
1.4 决明子的研究现状 4
1.4.1 化学成分 4
1.4.2 药理作用 4
1.5 中药山楂、决明子配伍研究 5
2 仪器与试药
2.1 仪器 6
2.2 试药 6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提取工艺 8
3.2 含量测定 8
3.2.1 供试品的制备 8
3.2.2 对照品的制备 9
3.2.3 检测波长的测定 9
3.2.4 标准曲线 9
3.2.5 供试品的含量测定 10
3.3 出膏率的测定 11
3.4 方法学考察 11
3.4.1 稳定性试验 11
3.4.2 精密度试验 12
3.4.3 重复性试验 12
3.4.4 加样回收率试验 13
3.5 综合分析 13
3.6 最佳配比的验证 14
结论与讨论 16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1.1 来源
药对是指相互依赖、制约,配伍后能增强治病疗效的组方,是中药复方配伍中最常见的用药形式[1]。虽然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定论,但对于药对的文字记载,则始见于《内经》中半夏秫米汤治疗因肠胃不舒服导致坐寝难安的症状。同时,古代医药世家的《药对》、《雷公药对》和现代医家的《施今墨对药》在研究药对的组成、使用方法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著[2]。
药对既由两味中药组成,那么它与单味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表面来看,药对简单地只是将两味不同中药混合在一起,仅仅增加了中药的数目;从中药角度来看,单味中药的药理疗效就很多,但通常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需要加入其他药物辅助,以求到达最好的疗效。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越来越多,再加上日常运动的减少等多种因素,导致患高血脂症的人数明显上升。临床上治疗高血脂症使用西药类降血脂药物的较多,这些药物虽然针对性强、起效迅速,但或多或少伴有些许副作用,并且这些副作用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中药向来被公认为不良反应少,疗效较好的药品,患者比较容易接受。鉴于目前还没有治疗高血脂症的特效药,且中药在降血脂方面取得的疗效已被世界公认,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具有降脂作用的单味中草药有葛根、灵芝、知母、决明子、大黄、银杏叶、山楂、黄芪、荷叶、黄柏、姜黄、月见草等90余种,而具有降脂作用的有效部位也有30多种,大致可分为挥发油及脂肪油类如月见草,黄酮类如银杏叶、山楂、其它有效部位如少数固醇类和菇类等,其中山楂、决明子是使用次数较多且疗效较好的中药[3]。临床上也已有人将此二味药组成药对用来治疗高血脂症,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1.2 意义
我国患高血脂症的人数在2010年已达到1.6亿[4],并且平均每年以1500万人数持续增长。随着患高脂血症人数的不断增加,降血脂药也在以快速的增长模式发展,据报道:2003年全球最畅销的两百多种药品中,降血脂药物产品就有8种,而且位于前两位的都是降血脂药品[5]。因此,研究降血脂药物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山楂决明子配伍对降血脂具有很好的疗效,为临床常用药对,对山楂决明子的临床配伍应用方面研究较多,但目前还没有学者研究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配伍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因此,本课题对山楂、决明子二者配伍的总黄酮含量及出膏率进行测定,采用加权系数评分法,优选二者的最佳配比,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2 药对配伍研究
1.2.1 药对的发展状况
在医药萌芽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以单味药为主。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多,以及对疾病不断深入了解,用药也就由简到繁出现了配伍使用[6]。自孙思邈、张仲景以来,历代名医逐渐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药对,如最常见的清热退烧类药对组合:麻黄与桂枝。两味药单用时,麻黄具有发汗、解表、散风止痒等药理作用,而桂枝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阳化气,还可以利水消肿。二者配伍使用,对于由风寒感冒引起的头、身疼痛就有显著的疗效;记载在《施今墨对药》中的桑叶配伍菊花,桑叶能散风,菊花能清热,二者协同作用,可以增强药对的疏风清热、解毒散热等疗效;黄连与阿胶相配伍,黄连有苦寒之性,以泻为主,阿胶性甘平,以补为要,二味药配伍使用,一清一补,一补一泄,增强了药对的安眠、止痢的作用。诸如此类的药对还有很多,正因为前人及现代学者的不断探索、研究,才产生了这些药对,才有了如今较为成熟的药对理论体系。
1.2.2 药对配伍的原则
前人将中草药的应用和配伍关系,归纳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之中药的“七情[7]”理论。即药物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都包含在七情里面。
相须、相使为用如黄芪茯苓药对治疗脾虚水肿之症,其中黄芪的功效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有淡渗利湿的功效,二药配伍使用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yxlw/zygc/3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