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剑叶角度有利等位变异发掘【字数:927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3
1.1植物材料 3
1.2田间种植与性状调查3
1.3 DNA提取、PCR扩增和SSR标记分型 4
1.4数据分析4
1.4.1表型分析4
1.4.2 群体多样性分析 4
1.4.3 群体结构分析 5
1.4.4 连锁不平衡分析 5
1.4.5农艺性状关联位点以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定 5
2 结果与分析6
2.1自然品种剑叶角度表型分析 6
2.2分子标记及群体多样性分析 6
2.3 441份水稻自然品种的群体结构分析 7
2.3.1亚群间的遗传关系 8
2.3.2 8个亚群的遗传多样性 9
2.4 连锁不平衡分析 10
2.5水稻剑叶角度与标记变异间的关联 11
2.6水稻剑叶角度的优异等位变异及其典型载体材料12
3 讨论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12
3.1 SSR关联位点与前人研究的比较12
3.2剑叶角度基因的应用前景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水稻大剑叶角度有利等位变异发掘
引言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30多亿人口的主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全球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为1.6亿公顷,分布在117个国家,平均每公顷的水稻产量可以达到4.4t。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杂交稻在我国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而后相继推广到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亚洲各水稻主产国[12]。目前,杂交稻的推广和种植国家已经达到了17个。中国商业化种植杂交水稻40年的实践证明,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
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的剑叶角度性状是受着一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小剑叶角对大剑叶角有部分显性作用[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鉴定出 62个与剑叶角度相关的 QTL,它们广泛地分布在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其中,1号染色体上共鉴定出10个QTL,如董国军等[4]利用窄叶青8号/京系17组合的纯和二倍体(DH)群体(127个株系)检测到1个位于C112和G39之间的QTL。Kobayashi S等[5]利用密阳23/秋光(M23/AK)组合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检测到位于C112和C86XNpb113区间的2个QTL;2号染色体上共有6个QTL,蔡晶等[6]利用窄叶青8号/京系17组合的DH群体鉴定出两个QTL,它们分别位于CT87G1234区间和G243AGA43区间内,胡文德等[7]利用9311/A7444组合的BC1F1群体发现了一个位于RM300RM145之间的QTL;3号染色体上也检测到6个QTL,张克勤等[8]利用珍汕97B/密阳46组合的RIL群体(244个株系)在RZ328RZ575区间内发现了一个QTL,罗伟等[9]利用春江06/台中本地1号组合的DH群体发现了一个QTL,标记区间为RM7000RM514;4号染色体上鉴定出3个QTL,它们分别是Kobayashi S等[5]检测到的一个区间为XNpb161XNpb331的QTL,王盈盈等[10]利用II32B/A7444组合的BC1F1群体检测到的一个位于RM3288RM6250区间的QTL以及王晓帅等[11]利用9311/A7466组合的BC1F1群体检测到的一个标记区间为RM518RM5951的QTL;5号染色体上鉴定出5个QTL,王晓帅等[11]在区间RM3068RM26发现了一个QTL,Bian J等[12]利用Habataki/Sasanishiki组合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鉴定出一个位于RM5642的QTL;6号染色体上鉴定出7个QTL,罗伟等[9]鉴定出两个分别位于AP3510AP4991和RM3RM162区间的QTL,蔡晶等[6]发现了一个区间为CT506G200的QTL;7号染色体上鉴定出5个QTL,Kobayashi S等[5]发现了一个位于XNpb50N1165R区间的QTL,王晓帅等[11]发现了两个区间分别为RM336RM5455和RM5720RM214的QTL;8号染色体上鉴定出8个QTL,蔡晶等[6]发现了一个,标记区间为CT195G1073,王晓帅等[11]发现了一个,区间为RM152RM8423;9号染色体上鉴定出4个QTL,蔡晶等[6]和王晓帅等[11]分别在CT100RZ404和RM8206RM5786区间发现了一个QTL;10号染色体上只鉴定出1个QTL,刘强明等[13]利用II32B/A7444组合的CSSL群体发现其位于RM5620处;11号染色体上鉴定出4个QTL,张克勤等[8]发现了一个区间为RM287RM209的QTL,刘强明等[13]发现了一个位置为RM167的QTL;12号染色体上鉴定出3个QTL,董国军等[4]在区间G148RG463发现了一个,蔡晶等[6]分别在区间G148RG413和RZ397G1241A发现了两个。
水稻的剑叶是指水稻的倒一叶,也就是最后一片叶子。剑叶角度(FLA)是指水稻主茎与剑叶之间形成的夹角,大多的水稻剑叶呈现上举状态,剑叶角度较小,而一部分剑叶则斜下伸,剑叶角度较大。水稻剑叶角度是影响水稻株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杂交水稻制种产量、机械化推广的重要因素。多年的杂交水稻制种实践表明,水稻的株型与其产量的关系十分紧密。理想株型是当前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剑叶角度则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对于水稻剑叶片角度相对较小的株型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植株暴露在阳光下,从而增加叶片光合面积和光能利用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结实率,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因光照通风不足造成的病虫害[14]。但剑叶角度较小的一个弊端就是会不利于不育系的授粉,使得杂交稻制种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4,8]。因此,为了消除授粉障碍,通常在水稻田间管理中,在适当的时期人工割掉不育系的剑叶顶部的1/3至1/2,此环节不仅对劳动强度和操作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还会一定程度地对正在抽出的幼穗造成伤害。另外,由于人工割叶伤口对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也会造成伤害,所以培育出一个剑叶斜下伸的不育系对提高杂交水稻育种效率,免除人工割叶,减轻劳动成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41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112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