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期的表型鉴定及qtl定位【字数:4994】

2024-02-24 15:4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种子活力是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耐盐粳稻韭菜青为供体亲本,盐敏感籼稻IR26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进行盐胁迫下水稻种子活力鉴定与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IR26在低盐浓度条件(0~200 mM NaCl)下具有较高的种子活力及耐盐性,而在高盐条件(200~300 mM NaCl)下表现出较低的种子活力及耐盐性;韭菜青在低盐浓度条件下具有较低的种子活力及耐盐性,在高盐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种子活力及强耐盐性。在250 mM NaCl条件下,利用筛选获得的强耐盐株系CSSL37进行耐盐性QTL分析,共定位到2个QTLs位点,分别位于水稻第1、12号染色体上。进一步通过BC5F2分离群体中的极端家系的带型分析,初步确定了位于第1号染色体上的QTL与YQ9紧密连锁,该位点能控制高盐条件下种子发芽速度。这为后期克隆该种子活力基因提供了基础。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 材料与方法.4
1.1 供试材料 4
1.2 田间种植 4
1.3 种子萌发耐盐性鉴定 4
1.4 基因型分析....4
1.5 QTL定位.5
1.6 数据分析....5
2 结果与分析.5
2.1 亲本农艺性状特征... 5
2.2 不同盐胁迫条件下亲本种子活力的比较 6
2.3 CSSL37与IR26在250 mM条件下耐盐性比较.7
2.4 CSSL37的遗传背景及特征单株的表性分析..7
2.5 BC5F2群体耐盐极端家系的表型鉴定7
3 讨论.8
3.1 亲本耐盐性分析....8
3.2 耐盐QTL定位......................8
3.3 耐盐QTL比较..9
致谢.9
参考文献9
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期的表型鉴定及 QTL定位
引言
引言
水稻是世界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几乎有30%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在我国,多于一半的人将水稻作为他们的主食,而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就在亚洲,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12] 。近年来,由于不得当的灌溉方法和不恰当的施肥措施使得土壤的盐渍化愈加严重 [3],三分之一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收到了盐害的威胁[4]。盐害已成为阻碍水稻质量、产量的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长久以来,植物学家从遗传机理和生理生化的角度对水稻的耐盐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提高水稻的耐盐性。
水稻耐盐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较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为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也不清楚各个品种间存在的耐盐性状变异的盐浓度阈值[8],在筛选耐盐性水稻品种和进行水稻耐盐性遗传试验时往往会有过多的重复,并且需要测定冗多的指标。包括表型指标、生物量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等,既不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且工作量巨大[812]。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及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水稻耐盐性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报道。Lin等[5]利用F2和F3群体以存活率为指标,在1、6和7号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1个QTLs位点,其中qSNC7和qSKC1为主效位点,贡献率分别达48.5%和40.1%;随后,Ren等[6]将定位于1号染色体上主效QTL SKC1克隆,并阐明其苗期耐盐机理。Wang等[7]利用重组自交系以苗重(SH)、茎干重(DSW)、根干重(DRW)和Na/K比等5个耐盐性状为指标,对两种浓度下的苗期耐盐性进行了QTLs分析,定位到了11个加性QTLs和11个上位性QTLs。但是有关水稻种子萌发期耐盐性遗传研究较少。此外,有关种子萌发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也已在拟南芥、水稻、大豆、莴苣等少数作物上有报道[13,14]。目前,有关水稻种子萌发相关基因的克隆已有报道,如qLTG31[15]、GD1[16]。但是,有关水稻种子耐盐萌发基因克隆还未有报道。
为了挖掘种子活力相关基因,在前期工作中,利用太湖流域高耐盐粳稻品种韭菜青[17]材料进行实验。近来,以IR26为背景构建了强耐盐地方品种韭菜青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和近等基因系群体,利用构建的群体在高盐胁迫下(250mM NaCl)鉴定到1个稳定的种子萌发期耐盐株系。该株系在低温(16°C)条件下也表现出快速发芽的特性,有可能该QTL表现一因多效的功能。利用这个耐盐株系的F2分离群体,结合SSR分子标记,以期获得在低温及盐胁迫条件下控制种子发芽速度的QTL。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韭菜青(耐盐性粳稻品种)和IR26(中度盐敏感籼稻品种)亲本,以及以韭菜青为供体亲本,IR26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获得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
1.2 田间种植
所有的材料于2016年种植在江苏省大学江浦试验站。6月中旬左右,将亲本及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的30天秧龄的幼苗进行移栽。每个亲本和家系各种3行,种植的行间距为17 cm×33 cm[7],大田管理按照当地常规的水稻栽培管理方法。收取完熟的种子,将于45℃烘4天,以打破种子休眠,放置20℃冰箱保存,备用。
1.3 种子萌发耐盐鉴定
取饱满的50粒种子,用0.1% HgCl2消毒,15 min后自来水冲洗三次,再将种子均匀置于含有滤纸的培养皿(直径9cm)中,加入20 mL(0mM、100mM、200mM、250mM、2750mM和300mM NaCl)的盐溶液。然后,置有种子的培养皿放于40cm×30cm×18cm的塑料箱中,盖上保鲜膜,防止水分蒸发。种子在光照培养箱中(12h/12h光照、黑暗)萌发10天,每天记录种子发芽数。种子发芽标准以胚根长大于或等于种子长度为准。计算第7天和10天的种子成苗率(SP)和发芽指数(GI),计算方法参考Wang等[18]。实验重复3次。
1.4 基因型分析
(1)DNA提取步骤如下:
1. 取水稻叶片,放入2.0mL离心管,加入液氮研磨成粉末;
2. 加入500µL的CTAB缓冲液(2%CTAB,100mMTrisHCl,20mM EDTA,1.4MNaCl,pH=8.0),均匀混匀,放置在65℃烘箱中30分钟并每隔5min振荡一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