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定位【字数:7414】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1 材料与方法3
1.1 实验材料 3
1.2 实验方法 3
1.2.1 实验材料田间种植3
1.2.2 群体选择及性状调查3
1.2.3 构建极端混池4
1.2.4 引物设计4
1.2.5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4
1.2.6 PCR产物检测5
1.2.7 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定位5
2 实验结果与分析6
2.1 亲本和BC2F2群体成熟期田间结实情况6
2.2 亲本和分离家系结实率分布规律8
2.3 孕穗期耐冷性QTL检测10
2.3.1 共分离标记筛选10
2.3.2 穗期耐冷性QTL检测10
2.3.3 低温结实率与SSR标记相关分析11
3 讨论11
3.1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11
3.2 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温度和时间的设定12
3.3 孕穗期耐冷性QTL定位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定位
引言
引言: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114个国家或地区种植水稻,总面积达15.4亿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hm2。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常年播种水稻面积约3000万hm2,占世界总面积的20%,年产稻谷约1.85亿吨,占世界总产的1/3[1]。水稻起源于低纬度地区,生长发育对环境温度反应敏感。低温很容易造成水稻冷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2]。全球每年受冷害面积约1500万hm2,其中水稻主产国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冷害问题较为严重[3]。我国所有稻区均受到冷害威胁,每年因冷害造成损失的稻谷约30~100亿kg[4]。
水稻冷害指水稻在低于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温度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的现象。研究者根据冷害危害时期,将冷害划分为发芽期冷害、芽期冷害、苗期冷害、孕穗期冷害、开花期冷害和灌浆期冷害。在众多冷害类型中,孕穗期冷害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水稻孕穗期冷害表现为花粉不育、结实率低、甚至无结实。主要发生在日本东北部、菲律宾北部、印度北部山区和我国的东北、云贵高原粳稻区及长江中下游晚稻区[57]。我国的东北、云贵高原稻区每3~5年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孕穗期冷害,严重影响了当地水稻产量[8]。
伴随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利用分子标记开展耐冷性QTL定位研究已经越来越普遍,研究者们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定位到了与孕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但定位到的QTL贡献率普遍偏低。叶昌荣等[9]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进行QTL分析,在第1、3、4、5、6、7、8、10和第12染色体上发现与水稻孕穗期耐冷性有关的QTL。Dai等[10]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进行QTL定位分析,检测到与孕穗期耐冷相关9个QTL,其贡献率在5.0%~37.8%之间。韩龙植等[8]在第1、2、4、11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孕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5.9%~10.3%。Andaya等[11]在第1、2、3、5、6、7、9和12染色体上定位到与孕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其中与qCTB2a和qCTB3紧密连锁的2个QTL贡献率最高,平均为17%。由于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相对困难,目前在孕穗期耐冷性研究上较其它时期耐冷性研究少。同时被精细定位和克隆的孕穗期耐冷基因甚少,难以在抗寒育种中得到应用。因此开展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相关研究,对于培育孕穗期耐冷的优质品种,提高水稻产量,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指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冷敏感籼稻材料9311为轮回亲本与耐冷品系R727(来自于昆明小白谷与十和田重组自交系)杂交回交,获得BC2F2群体,在云南宜良县自然低温条件下鉴定孕穗期小穗育性。选择结实分离明显的家系进行耐冷性QTL定位,从而挖掘育种可用的耐冷性QTL或者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亲本材料:9311、R727为实验亲本材料。9311为孕穗期耐冷性敏感籼稻材料,R727为孕穗期耐冷性极强的供体材料。R727来自于昆明小白谷与十和田重组自交系(RIL)中的耐冷系。
群体材料:以9311为母本,R727为父本杂交得到F1,然后在用9311为轮回亲本,自交、回交得到BC2F2群体,从中选择结实分离明显的家系进行孕穗期耐冷性QTL定位。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材料田间种植
将亲本材料和BC2F2群体材料种植于云南宜良县(山区,海拔1680 m)自然低温环境下鉴定小穗育性。实验材料于2016年5月25日种植,一份材料种植于高肥(施用农家肥2吨/亩)田块,另外一份种在低肥(不施农家肥)田块。实验材料孕穗期日平均气温为19℃。
1.2.2 群体选择及性状调查
1)抽穗调查:抽穗期时,对实验材料进行抽穗调查,从而判断孕穗期时外界环境温度是否达到了低温处理的要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073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