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密度氮肥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字数:810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2
引言2
1材料与方法4
1.田间试验资料获取和收集4
1.1田间试验 4
1.2试验数据获取5
2结果与分析5
2.1生育期动态变化5
2.2地上部干物质动态变化6
2.3叶面积动态变化6
2.4产量动态分析7
3讨论8
3.1播期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8
3.2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9
3.3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9
3.4播期氮肥密度互作的影响10
4结论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不同播期、密度、氮肥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摘 要
播期、密度、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为了探讨适合水稻增产的播期、密度和氮肥三因素最佳组合,通过在江苏昆山实施水稻品种南粳46不同施氮水平、移栽日期、移栽密度的水稻大田试验,获取不同处理下水稻生长过程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动态数据,明确不同施氮水平、移栽日期、移栽密度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影响的特征规律,确定适宜播期、密度和氮肥的适宜组合。研究表明,水稻播期的推移会造成生育期推移、干物质和产量的下降。在早播和适播时,南粳46随密度和氮肥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晚播时,随密度、氮肥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水稻播期较早时需要控制移栽密度和施肥量来优化水稻群体形成高产,而播期较晚时则需要提高移栽密度和施氮量来增加水稻群体密度,从而提高产量。结果表明南粳46在昆山播期为6月10日,株行距10CM*30CM,氮肥180kg/公顷的处理产量最好。研究结果将为水稻的高产高效栽培、优化生产管理及保障水稻安全生产提供支持。
引言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大约有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1]。水稻的适应能力强,加之人们进行了多年的改良,现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2]。众多的研究表明,播期、密度和氮肥的施用量是影响水稻生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产的重要因子。氮素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之一,为满足人口不断上升的需要,全球作物的单产一直在上升,这和肥料尤其是氮肥的增加密切相关。1961年到1999年,全球的氮肥用量从11.6*106t增加到了82.5*106t,增加了6.4倍,说明化肥对世界粮食的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可知,从1978年到2006年间我国化肥的投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约为56.81%。当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为10.8%~40.5%,每年损失的肥料氮量达到9*106t,相当于尿素1.9*107t。一些研究表明,我国东南地区稻麦种植体系化肥施用普遍存在过量的现象。过量的施用氮肥加剧了氮的损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农业成本的增加,对环境质量也构成了威胁。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水稻品种的更替、耕作方式的变化、气温的升高导致了水稻腾茬的时间越来越迟,秋收秋种的季节越来越紧,不利于稻茬小麦适期早播和播种质量的提高。同时秋播偏迟导致小麦生育进程和收获期偏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稻的适期播栽,从而制约了水稻的持续高产。因此,在传统的水稻增产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播期、密度、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适合水稻增产的因素组合,可以为水稻生产管理、保障高产稳产提供支持。温度、降水、光照等均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因子。因此,结合我国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确定水稻种植的最合适播期,对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确保水稻的稳产高产具有指导作用。
近些年来,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褚旭东等[3]对15个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了分期播种,得出适当的推迟播期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朱练峰等[4]研究了不同的播栽期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播期对水稻的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对每穗粒数的影响不明显;陆亚萍等[5]以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的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6月5日播种的水稻产量最高,推迟播栽期因为穗数的不足而造成了产量的下降;李秀芬等[6]研究了不同的播栽期对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生育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栽期的推迟,水稻的产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推迟播栽期引起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成粒数的减少。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诸多栽培措施中,适宜的播栽期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培育茁壮秧苗,适宜的播栽期可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利于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协调发展。
作物的种植密度和群体大小、光能利用、产量高低都密切相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因素之一。Akita等[7]认为,在水稻孕穗期时,在行距和株距相同的条件下,栽培密度为36株/㎡的处理水稻株高最大,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水稻的株高也会提高。崔鹏东等[8]认为,在生育后期,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株高的降低,在稀植栽培的模式下,水稻群体构成了适合的冠层结构,促进了较高株型水稻的生成。张凯等[9]认为,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水稻的行距、株距变小,水稻株高受到的影响就越严重,倒伏情况越严重。Hayashi等[10]认为,水稻群体的有效分蘖数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而提高。前人研究表明,密度适宜,个体健壮,群体质量高,个体和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协调生长,可得到穗、粒、重的最佳组合,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氮素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关键因子,同时也是水稻生产成本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氮肥的施用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作物生产就出现了氮肥投入过量、利用效率低的问题[11]。水稻按施肥时期通常可以分为基肥、蘖肥、穗肥和粒肥等。各个时期施氮肥的比例不同对水稻的产量的影响不同。劳忠林等[12]认为基肥增加氮素肥料对促进有效穗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处理的水稻成穗率较低,结实率不高,不利于获得高产;立苗后的第一次追肥和穗前肥适当增加氮素肥料的用量,为穗大粒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阳美秀等[13]研究认为在品种和总施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氮肥采用控前增后的方式,即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稻以8:2和7:3的产量较高,晚稻以7:3和6:4的产量较高。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研究材料都表明适当的增加前期的氮肥,对水稻的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蔡爱琴等[14]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氮肥使用量,分析相同施氮条件下的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及其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不同的运筹方式对水稻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水稻增产0.57%~18.16%。氮肥的运筹方式也影响着产量因素。史鸿儒等[15]用北方粳稻品种沈农265作为材料分析了4种不同的施氮模式下的群体叶蘖建成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其产量构成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氮总量下,“三段五次”的模式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穗数、单位面积的实粒数等穗外因素来增加产量,而“稳前、攻中、优后”的模式以增加穗重、千粒重等穗内因素来获得较高的产量。氮素作为影响水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增施氮肥能够促进根的分化能力和活性提高,增加有效分蘖能力,促进叶的生长,加大光合作用效率,促进高产植株形态的形成,同时在施氮肥的过程中加强氮肥的运筹方式的选用,最终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zwbh/606103.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